2017-07-25|撰文者:陳乃慈
在電視和網路尚未普及以前,人們的美感是如何被形塑出來的呢?大眾文化又和藝術有甚麼關聯呢?臺北市立美術館新展「為了一種現代的視覺:七〇年代跨域的造型感」展出台灣1970年代的文化產物,從電影、雜誌、攝影與藝術領域探索藝術和美感的形成,展覽從7月14日展到9月17日。
展覽空間一偶。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場位於北美館3樓C區,圍繞著環形的動線,觀眾將穿越李行及瓊瑤電影海報的長廊,《劇場》雜誌、早期的古龍小說陳列在展區中央,也能看到張照堂、郭英聲等攝影名家早期的作品,甚至是街頭實驗電影。當時現代藝術的概念在台灣還不明確,藝文工作者尚在摸索自己的定位和創作形式,也藉由合作激盪出新的火花。
策展人王柏偉表示,七〇年代除了鄉土與寫實之外,在藝術領域受到攝影寫實、 超寫實和超現實等流派的影響;設計業逐漸發展,時尚產業、實驗電影和攝影都非常蓬勃,在觀看這些藝文媒介時,大眾的美感經驗也逐漸沉澱,形成某種既定的造型觀念。
李行執導電影的海報。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攝影家郭英聲的早期作品。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韓湘寧 《聽收音機的街人》,1972。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1980年代報導與紀實攝影非常興盛,關於鄉土運動或寫實理念的討論逐漸式微,轉而關注社會狀況。王柏偉說:「我好奇的是,台灣的藝術產業人員如何在七〇年代進行轉變,讓八〇年代的報導攝影開展。在這之前,人們對社會角色的定位非常模糊,但是透過攝影和電影的傳播,讓社會角色的造型被定型下來,比如這是一個工人、窮人或是被剝削者…,我們也能夠清楚地辨識他們。」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2021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策展徵件開跑!
2021迎接「波依斯年」:為紀念約瑟夫·波依斯百年誕辰 德國各地整年舉辦超過20檔大型展演
「非現實的真實存在」羅展鵬繪畫中所覺知的萬物因果
「『自由』與『多元』是國內外創作環境最大的差別!」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七
低眉藝術 (Lowbrow Art) 到潮藝術:一種被學院忽略、被市場追捧的當代視覺表現
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當代藝術展 疫情時代中提問「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書畫鬼才 黃明勝 「藝氣磅礡」書法與篆刻個展 長達2,700 公分長卷棉布 首度大氣呈現
韓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家金昌烈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抱歉了錢錢!北美館推出全新藝術商店與設計商品 邀你一起「貼近北美館」!
彭譯毅的[一 一]以建築材料書寫藝術日記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美術館藝術跨界時事觀點首本集結歷屆獲獎作品,喚醒未知的感官新可能 北美館《走入.走出:X-site 2014-2020》專書問世
2021-01-1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6
焦點新聞
美術館藝術跨界時事觀點首本集結歷屆獲獎作品,喚醒未知的感官新可能 北美館《走入.走出:X-site 2014-2020》專書問世
2021-01-1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