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專題企畫

藝術產業

近現代經典大師的繪畫改革與中西合璧

近現代繪畫改革中西合璧書畫張大千

2017-10-08|撰文者:石浩吉、劉家蓉

前言與摘要
清末民初幾乎是近代中國美術史所面對國家最混亂、最內憂外患的年代,中國傳統繪畫也面臨是否需要革新、是否該接受西方繪畫的影響等關鍵問題,但也因此出現了多位經典大師,做出不同面向的繪畫改革甚至中西合璧,奠定了往後現代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基礎。本文將以清末民初美術史的角度依序探討: (1)齊白石、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等人如何以中國傳統繪畫為基礎做出各方面的革新;(2)徐悲鴻、陳澄波、廖繼春等人如何引進西方古典學院派、印象派、野獸派、抽象派等畫法來呈現本土的情感;(3)傅抱石、李可染如何以新的技法延續傳統國畫、以具現代感的光線與色彩將國畫推進;(4)而常玉又如何以最純粹真摯的自我渾然天成地完成了中西方繪畫的融合;(5)本文亦進一步以類似光譜的形式定位上述經典大師在中西合壁概念上的相對位置,並輔以近年拍賣市場上的價格差異,以說明市場價格的趨勢以及未來的投資價值。
清末民初-近代中國美術史最混亂的年代卻也出現了最革新的畫家
為什麼選擇清末民初這段時期的中國美術史來討論呢? 中國美術史從宋、元的高峰也對往後的中國繪畫產生近乎絕對的影響,超然出世、意境高遠、著重寫意的中國傳統文人畫從此一躍成為中國美術史的主流。明朝幾乎所有的繪畫大師無不以回到宋、元的繪畫技巧與精神為圭臬,但明朝的文人畫也不免被認為有些虛假了,其中一個關鍵是因為明朝的城市文化已高度發展,畫山水畫的文人大部分早已不居住於深山當中。這類文人畫的弊病到了明末清初的「四王」都還存在著,所幸同時期「四僧」開啟了較多的繪畫改革。清朝中期的「揚州畫派」也在民間經濟富裕的背景之下開拓出五花八門的各式主題,甚至港口通商與外國傳教士也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期間帶給中國繪畫更多的西方元素,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更成為當時皇帝御用的宮廷畫家,原本中西方繪畫似乎有機會在那段時期開始自然又正向的互動與融合,但這個環境卻隨著清朝乾隆以後的鎖國政策而急轉直下
之後的中國經歷了1840年鴉片戰爭、1850年太平天國、1857年英法聯軍、1884年中法越南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899年戊戌維新失敗(戊戌政變)、1900年義和團事件與八國聯軍、1911年辛亥革命、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1947年台灣228事件、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清末民初可說是近代中國美術史所面臨國家最混亂的時期、最封閉的年代,中國繪畫在那個時期也從原本的自信甚至自大,轉變為封閉甚至自卑。在清末民初這個內憂外患的時代,中國傳統繪畫也面臨是否需要革新、是否該接受西方繪畫的影響、甚至如何在繪畫技法或哲理上進行中西合璧等關鍵問題,但也因此出現多位經典大師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在那個最動盪也最委屈的時代做出各種面向的革新與中西合璧,並奠定了現代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基礎。
資料來源: 帝圖藝術研究中心整理。
接下來我們就以中國美術史的角度分別探討清末民初的這些近代經典畫家。首先,齊白石、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係以中國傳統繪畫為基礎進行改革,這四位大師我們就從畢卡索最喜歡也最尊敬的中國畫家齊白石說起。

近現代繪畫改革中西合璧書畫張大千
REACTIONS
喜愛

12

好美

4

2

5

厲害

8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