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Pulima藝術節專題 Lisa Reihana《追尋金星(感染)/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

2018 Pulima 藝術節翻動 Lisa Reihana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追尋金星(感染)

2018-12-26|撰文者:林侑澂


(左)口笛Koauau。(右)Lisa Reihana,《追尋金星[感染]》片段。圖/取自館紐西蘭國立博物館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Koauau是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一種傳統的樂器:口笛,通常由木材製作。但也會由已故家庭成員(象徵緬懷)或敵人(象徵戰鬥勝利)的手臂或大腿骨製成。其中由敵人的骨頭製成的Koauau,被號稱能發出「最甜美」的音色。
(左)大溪地或社會群島的喪禮祭司服裝。(右)Lisa Reihana,《追尋金星[感染]》片段。圖/取自館紐西蘭國立博物館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在所有的文明之中,死亡往往是前往另一個世界的象徵。而神職人員所扮演的角色也必然慎重。參考史料後,Reihana的影像再現了南太平洋民族喪禮的外在形式與精神內涵。
(左)藍色玻璃珠。(右)Lisa Reihana,《追尋金星[感染]》片段。圖/取自館紐西蘭國立博物館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不對等貿易」幾乎是所有殖民歷史的開端,以寶石(玻璃珠)換取土地的故事屢見不顯。Reihana在作品中呈現了英國船員與毛利部落領袖交易的過程,再一次的提醒了資源甚至尊嚴被「交換」的歷史經驗。

【殖民與被殖民】

大洋洲深植在土地中的記憶是與台灣高度相似的。無論是在不斷被殖民的歷史外來政權壓迫下的犧牲、或是在追求轉型正義中所遇到的阻礙。都是可以互相參照的經驗。對於大洋洲的原住民而言,以武力取得資源的庫克船長,是與台灣原住民所遭遇的西班牙、荷蘭、日本、中國政權一樣的侵略者。藉由所謂「分享文明」的旗幟,進行武力掠奪和佔有。
在二戰之後「民族自決」浪潮中,全世界的殖民地幾乎都陸續獨立、建立自己的主體性。卻也在二戰之後的七十年之間,各自面對了「回復歷史」「面對真實」這樣艱難的課題。紐西蘭的轉型正義運動約莫早於台灣二十年,即便艱辛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也是在紐西蘭此刻的時空環境,提供了藝術家Reihana相對自由的研究及創作空間。

【追尋金星[感染]對於文明世界的意義】

Lisa Reihana,《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展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近年來的世界巡迴展出,讓Reihana對於原住民議題的研究《追尋金星[感染]》引起了廣大的共鳴與討論。無論是在美學感觀的精緻程度或是議題呈現的全面性,都展現了相當的高度。Reihana以一種平靜的態度,敘述著多元也多層次的議題。面對技術,資金,社會輿論等等各界不同的壓力,對土地民族的記憶做了系統性的詮釋,也引申出了對於未來可能性的想望。《追尋金星[感染]》現正參與本屆Pulima藝術節《Micawor翻動》,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與台灣的觀眾見面。相信無論是否關注相關議題或是否熱衷藝術,回歸到「人性」的角度來體驗這一件作品,走進展間都會有豐富的收穫。
Pulima藝術節《Micawor翻動》主視覺。圖/Pulima藝術節提供
Pulima藝術節《Micawor翻動》相關展覽訊息請進這裡
Lisa Reihana《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官方網站請進這裡
Pulima藝術節《Micawor翻動》官方網站請進這裡


 

2018 Pulima 藝術節翻動 Lisa Reihana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追尋金星(感染)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0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藝術評論

Pulima藝術節專題 林介文《母地》

2018-11-27|撰文者:林侑澂1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