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戰神的精準打擊」- 台北當代藝博會展後觀察
2019-01-23|撰文者:詔藝
在2019農曆過年前,台灣藝術圈最盛大熱鬧的藝術展會瘋狂派對週終於結束了。自1月17日起至1月21日,連續四個各具特色的大小藝博會「台北當代」(Taipei Dangdai)、「藝術台北」(One Art Taipei)、「藝術未來」(Art Future)、與「水墨現場」(Ink Now)相繼登場,好不熱鬧。當然不用說,此次的主角,正是由前香港藝博(Art HK)創辦人、曾任香港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 in Hong Kong)總監的任天晉(Magnus Renfrew)所一手策劃的「台北當代」。
台北當代開展人潮。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日本藝術家倉崎陵希(Ryoki Kurasaki)作品《Traces Of The Soul》,2018。圖/詔藝攝
此屆「台北當代」在舉辦前,媒體和圈內人士對其預測和期待的觀點多元,強力轟炸式吹捧與不看好的聲音都兼而有之。台北當代團隊透過結盟台灣UBS瑞銀集團的大力支持,使得「台北當代」一詞,在除了既有的藝術圈人外,其熱度也輻射到台灣財富金字塔頂端族群中,成為一月間最時髦的一個名詞,即使這群人中真正有時間去理解當代藝術的人實在少之又少。從傳統「搶客人」的商業角度來看,地區性藝博會相關人員個個戰戰兢兢,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注重文化交流的藝術圈人士,則期待台北當代的進駐,可以帶來新一波藝術收藏活水,又或是為本地藝術愛好者提供增廣視野的機會。
德國藝術家Jonathan Meese雕塑作品,《Der Chef der Kunst》,2017。圖/詔藝攝
本文嘗試從幾個面向來觀察,這次被稱為藝博戰神任天晉的「台北當代」,到底表現的如何呢?
一、「遠超乎預期的集客能力」:1月17日中午時分,已經有許多VIP藏家陸續進場。正式開展的下午一點鐘一到,人群蜂擁而入。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內,場內民眾應該可以馬上感受到國際大咖藝博會行銷團隊的高明執行力,竟然可以將整個展場,轉變成完全不同於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本地傳統藝博會所達不到的全面性異國氛圍化。
雖然可能不甚精確,但從第一天下午時段在展場中人士的穿著及口音,約略可以估計大概至少有1/5至1/4的參觀人士,並非本地人。尤其是主要展道兩旁的國際藍籌股畫廊中,無論是詢問作品或是討論打包運送事宜,主要都是以外文溝通,翻譯人員鮮少有插上話的餘地。另外,會展中拍照打卡的網帥網美貴婦名媛,從穿著舉止與化妝形態上,都看得出國外訪客密度之高在國內這數十年來的藝博會中,前所未見。先前業界有傳言,此次主辦單位特別提供200位國外貴賓「旅程安排」來台看展,但場內除工作人員外,境外人士數量應該有達上千人,足見「台北當代」團隊在對外攬客方面的公關與行銷能力一流。
伊朗裔美籍藝術家Ali Banisadr作品細部。圖/詔藝攝
二、「小小巴塞爾」:承如前述所談到主辦單位的超強的集客力,讓許多國外訪客願意自掏腰包前來台北參訪,使得此屆「台北當代」的整個展場氛圍給人感覺截然不同以往。場氛大幅度轉換後,一旦人變了,整個會場中人和人的互動也和跳出過去台灣的大型藝博會那種「純看展」的慣有風景,變成一個另類和國際人士接軌的「大型社交活動場」。參考不同參觀者、收藏家與媒體界資訊回饋,幾乎都一致有感於在「台北當代」藏家預展第一天下午至晚間9點前的會場氣氛,可以說給人已經身處三月底的香港巴塞爾會場中的錯覺。儘管「台北當代」此次就場地來說,參與畫廊數僅有約去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的三分之一強的九十家畫廊,場地相比大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但正如著名收藏家暨藝術評論家孫怡(Leslie Sun)為文所稱:好的藝博會的重點在於氛圍的創造。而此次「台北當代」真的做到了!
台北當代最後一日會展中爆滿的人潮。圖/詔藝攝
三、「過高的參展費用」:一如已經被檢討數年的藝博會展商費用分攤方式,在此次「台北當代」依舊是個令人困擾的老問題。本文特別在展場結束前3小時進入會場,並在5點過後又多待了一個多小時,試著去多方了解本次的銷售狀況。位於展場正中央入口處主要走道上,及其延伸兩側的畫廊如耿畫廊、双方、亞紀畫廊、漢雅軒、neugeriemschneider、豪瑟沃斯畫廊、高古軒、賽迪HQ畫廊、白立方、Gladstone Gallery、貝浩登、佩斯畫廊、卓納畫廊、Thaddaeus Ropac、Simon Lee、立木畫廊等,都表示有售出。不過有趣的是,由於畫作價格和各家「展位成本」不同,一般來說,台灣本地畫廊和日韓畫廊最好狀況大概就是可以打平小賺,不然就是銷售獲利幾乎都被高昂參展費用吃掉了。受到邀請的西方大牌畫廊,由於具「參展成本」優勢,相對容易達到打平或獲利,因此壓力較小。雖然本次銷售是否良好見仁見智,各有說法,因為都是本於各畫廊業務和其他藝博會銷售狀況相比。但毫無爭議的應當是很確定此次「台北當代」的銷售狀況,都遠超過他們先前偏向中立或悲觀的預期。參考最近在台北剛設立新空間的紐約畫廊Sean Kelly的負責人曾向媒體表示,台北新空間的所有開銷大概只有在香港開設同樣空間預算的4分之1。因此似乎可以據此推斷,如果「台北當代」主辦單位可以更合理調整參展費用之分攤,將會吸引更多的優質的本地畫廊加入下一屆的展會。當然,不少中小型畫廊主談到此次參展費用,皆不約而同提起並調侃某超級畫廊負責人和其他幾位不知道是否真心附和的畫廊主們,曾經表示大畫廊有責任也應該為其他中小型畫廊分攤多些成本,才能在近年來這股藝博會大爆發的潮流下,協助維持藝術圈健康的生態系。
德國新抽象表現藝術家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的早期作品《Der Bote》,1984。定價200萬歐元。圖/詔藝攝
四、「亂開價的惡習依舊」:這大概是此次有心詢價收藏家們的普遍心聲。台灣的收藏家們正如多數西方媒體與觀察家們眼中「研究型收藏家」最密集的群體之一,除了對於藝術家與藝術品花心思外,對於市場脈動著墨甚深,而且往往跑遍世界各地看展,也與友好的國外畫廊和拍賣行常保持密切聯繫,對於價格的敏感度分外謹慎。不少藏家反應,此次來「台北當代」參展畫廊的作品定價,似乎高出去年(2018)香港巴塞爾藝博會15%至60%不等,對於此次西方展商定價的抱怨,成為心裡有數藏家們茶餘飯後的重要交流話題。例如某一件去年有在香港巴塞爾展售藝術家的年份尺寸相近作品,訂價從約4萬2千英鎊,提高至此次的開價6萬8千英鎊;另外美國肖像藝術家Elizabeth Peyton的「小型」作品,分別開價55萬美元與52萬美元,更成為展場外不少熟悉市場的藏家們當作笑話揶揄的對象,其他離譜開價的作品族繁不及備載。
Elizabeth Peyton作品《Elias and Edda》,油彩木板,38.4 x 30.8cm,2014。圖/詔藝攝
Elizabeth Peyton作品《American》,油彩於亞麻布上,33 x 25.4cm,2007-2008。圖/詔藝攝
Callum Innes作品《Exposed Painting Paris Blue》,油彩麻布,180 x 175cm,2018。圖/詔藝攝
Neo Rauch作品《Der Aufschneider》,油彩畫布,42.2 x 52.2 x 3.7cm,2018。定價32.5萬美元。圖/詔藝攝
五、「銀子花在刀口上的藏家習慣」:或許對於當紅藝術家的作品,在拍場因為競爭爭奪,因此較畫廊昂貴許多,但台灣藏家在世界有名的習慣,就是偏好在拍賣公司購買作品。從而一般性、知名度不高藝術家的作品,在藝博會中價格可就很難說服台灣有經驗藏家從口袋掏出錢來。由於有經驗藏家在場內花費的習慣相對保守,在這次「台北當代」中,也有畫廊反應,多數台灣客人多僅購藏中價位或小品,做做人情意思意思一下。
據部分西方藍籌畫廊私下表示,從最後一天的成交來看,台灣藏家購藏在人數上比例大概佔八成,但主要收藏的價位不會很高,大約是在20萬美金以內,因為和二級市場價差不會太大,為捧場而買的相對容易銷售。但如果是熱門藝術家如奈良美智、草間彌生、Gormley、Neo Rauch、Georg Baselitz、Anish Kapoor、Wolfgang Tillmans等在亞洲能見度和識別度高的作品,這種大家都認識的藝術家,即使高於100萬美金也不會難賣。不過普遍上來說,台灣藏家都很謹慎精打細算,30萬美元作品以上相對不容易銷售,因為新台幣1000萬是個心理門檻,通常是機構收藏花別人的錢才會比較乾脆。
熱門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雕塑作品,開展第一日即售出。圖/詔藝攝
當代繪畫天王艾德里安.格尼(Adrian Ghenie)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抽象大作《The Storm》,240 x 200cm,2015。圖/詔藝攝
六、「軟硬體設備差強人意」:此次有不少畫廊抱怨,展場在硬體部份,走道和畫廊展位間的區分不夠明顯,畫廊隔間上方的畫廊名牌尺寸過小辨識不易,加上四樓地板上粗製濫造不平坦的的鐵板沒有好好處理,走路常會踢到或因為翹翹板效應嘎嘎作響。由於參觀人潮的參與時段極度不均,第一日和最後一日爆滿,第二和第三日門可羅雀,因此無論是場內動線或是周邊容納民眾暴潮休憩及餐飲設施的調整配置上,都將是下一屆台北當代會場安排上的挑戰。但若在第二第三日前來參觀者,則可普遍感受到展場內逛起來舒適無負擔,是個小而有趣的展覽。問題比較大的是軟體面,參展廠商負擔高額展費,民眾入場票券也異常高昂,這樣一個展覽竟然節省到沒出畫冊,VIP室中連一般咖啡飲水都沒有免費提供,主辦單位在人員接待上,明顯訓練不足,無論是VIP接待處的中高階服務人員,至進出入口保全人員,態度方面都還有很大改進空間。
矗立在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前的法國藝術家杜布菲(Jean Dubuffet)作品。圖/詔藝攝
豪瑟沃斯畫廊代理藝術家Günther Förg,以個展形式呈現,銷售狀況良好。圖/詔藝攝
台北當代結束後撤展前爆滿人潮。圖/詔藝攝
毫無疑問的,本次的「台北當代」藝博會,確實對於台灣藝術市場丟下了一顆巨石,也引起了相當大的漣漪,一方面再次確認了藝博戰神任天晉與其團隊超強的公關與行銷能力,也讓周邊國家地區以及國際媒體對於台灣健康的藝術市場重新投以關注的眼光,更令台灣的藝術愛好者打開了更貼近眼前的全球當代高端藝術市場的樣貌。而藝博會人潮與熱鬧的城市藝文氛圍的的外溢效果,也著實讓本地藝術圈上了一堂寶貴的行銷課,真正認識並見識到什麼叫做熱鬧滾滾的藝博季,與所謂國際性藝博會所呈現出來的多元刺激與人脈激盪。
我們期待明年的台北當代會更盛大、更熱鬧。至於本次對於業者們來說,最實際的各樣綜效如何,或許要等待下一屆的延續成果才能有更清楚的輪廓吧!?
相關報導請點這裡。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每個人都是「關係人」:MoCA當代館新展,反思 #Me Too 運動下的社會現象與多層關係
2024-05-31|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61
藝術市場趨勢如何影響了2024台北當代?盤點參展畫廊反饋及銷售狀況
2024-05-1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李竺恩編輯整理15085
BMW攜手2024年度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精彩展演 豪華純電未來移動新概念
2024-05-10|撰文者:BMW/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10
終於盼到你!「ART SG 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首屆參展名單公布,臺灣共八間畫廊參展
2022-06-16|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450
台北當代主辦單位旗下新品牌「東京現代 Tokyo Gendai」國際藝術博覽會,明年七月東京現身
2022-06-0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528
ART SG 新加坡藝博會第二屆展會將於明年 1 月隆重揭幕,呈獻東南亞及國際當代藝術的多元面貌
2023-10-26|撰文者:Art SG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