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卡漫攝影

「挪用:不但挪,也要會用」─ 英國街頭藝術家D*face

D*face街頭藝術street artRoy Lichtenstein挪用

2019-02-19|撰文者:詔藝

「挪用」(Appropriation),在藝術領域的含義就是「利用預先存在的對象或圖像,對它們做直接、或稍作轉換之後,用於新的創作」(the use of pre-existing objects or images with little or no transformation applied to them) 。 使用「挪用」的創作手法在藝術史(文學、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等)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視覺藝術領域,挪用意味著對人造視覺文化的整體或部分樣本進行適當地採用、借用或循環利用。                                                                                                               ─ 維基百科
D*face
D*face作品。圖:詔藝攝。

發跡

D * Face,本名迪恩‧斯托克頓(Dean Stockton),1978年出生於倫敦,是一位英國街頭藝術家,他使用噴漆、文字、海報和模板等媒材及技法等混搭創作,是英國藝術圈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將流行文化和塗鴉的相結合,創造出帶點叛逆卻頗為美妙夢幻的大眾化圖像。
在倫敦成長的他,自幼便對塗鴉等街頭創作方式很感興趣。他曾表示很多初期創作的想法,都來自美國知名街頭藝術攝影藝術家Henry Chalfant,在《Spraycan》和《Subway Art》兩大雜誌中對紐約市地鐵塗鴉藝術的報導。他曾在訪談中表示過:「作為一位青少年,我受到啟發的東西從來都不是畫廊中的東西,而是滑板圖像、唱片封面和T恤圖案。」他的學業成績並不理想,但花了很多時間在畫畫和塗鴉,後來父母親給他買了滑板後,滑板的相關文化給了他在藝術上很大的啟蒙。年少時熱愛滑板運動的他,也因為《Thrasher》雜誌對滑板圖像的詳細介紹,引起了他特別對於美國加州青少年間受歡迎的DIY滑板貼紙設計上的興趣。他後來參加了一系列插圖和設計課程,並因此先成為一名自由插畫設計師,同時開始上街磨練他的創作能力。
D*face作品。圖:詔藝攝。

創作理念

D*face的創作主要汲取自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以紐約為主的塗鴉場景,其他後來重要的影響,主要來自另一位著名美國街頭塗鴉藝術家謝帕德.費爾雷(Shepard Fairey)的「服從巨人」(Obey Giant)活動等。他在1998年曾主動與費爾雷聯繫,因為費爾雷是第一批使用絲網印刷技術大量生產滑板貼紙的人之一,並自告奮勇於費爾雷於1999年到倫敦參加展覽期間提供各式各樣的協助,從此D*face在倫敦的藝術事業起飛,兩位藝術家也因此結下不解之緣。
藝術家謝帕德.費爾雷(左)
謝帕德.費爾雷作品。Image credited to Brian Gratwicke
謝帕德.費爾雷作品。圖:詔藝攝。

據多數媒體藝評的報導,D*face透過各類型流行性普普風格的街頭壁畫去批判現代人的世界觀,特別是直接明白地表達對於消費主義、物質、名利的過度崇拜的反思,以及對於美國夢的批判。據他所創立的StolenSpace GALLERY官網上所載,他創作的目在於鼓勵(encourage)公眾不是只有「看」(see),而且要「好好地看」(look)他們周圍的事物和他們的生活,那些東西反映出我們對名人、名望、消費主義和唯物主義等日益奇異圖像的迷戀。
D*face街頭作品。Image credited to Coastal Elite
D*face作品。圖:詔藝攝。

創作特色

D*face嘗試汲取自上世紀70年代起,流行文化中所鎖定,易於為人們所接受的種種物質消費相關的廣告、設計圖樣、暢銷商品,及通俗漫畫等圖像,透過他的巧思,挪用後重組成為一種讓一般人很容易接受的「甜心藝術」。對於熟悉普普藝術的觀眾,總是在第一眼看到D*face作品的一剎那,馬上可以聯想到與安迪.沃荷(Andy Warhol)齊名的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美式漫畫風格作品。D*face事實上也從不諱言他對於李奇登斯坦作品的喜愛,以及這位藝術家對他創作上的啟發。除了透過「挪用」的手法外,D*face也利用了這半世紀以來,為人們所熟悉的美式卡通形象,如米老鼠等,另外創造出將人像臉部骷顱頭化、鋼盔式的帽子,以及太陽穴位置長出的小天使翅膀等標誌性圖騰,使他的作品辨識度大大地提昇了。
當然除了他自己官方或多數媒體外,對他作品的看法還有不同的聲音,認為D*face的作品本身很直覺、直白式的去複製已經存在、也經過市場試煉成功李奇登斯坦的標誌性元素,本身已經是很適合大眾文化的圖騰風格,商業形象濃厚,應該沒有那麼多的暗喻或反思在其中。

但毫無疑義地,D*face在其創作中,很明顯可以感受到他想傳遞的一種以美國夢的理想為中心的流行文化,以及「好」勝過「邪惡」的概念,因為他作品中的畫面,即使充滿著諸如死亡、死神、腐敗、殭屍等邪惡元素,但整體作品氛圍依舊留存在樂觀及美好的想像中。
D*face作品。圖:詔藝攝。
D*face街頭作品。Image credited to Ryan Dickey

藝術市場

D*face最剛開始是一間稱為「外部研究所」(Outside Institute)的負責人和策展人,後來於2005年轉型成為StolenSpace畫廊,是倫敦第一家專注於街頭藝術的當代藝術畫廊。並於2006年10月在該畫廊舉辦了他的第一個倫敦主要個展「死亡與榮耀」(Death & Glory),該展覽的作品大為暢銷,造就數天內即完售的驚人紀錄,而該畫廊也因此成為倫敦街頭藝術家們認為最重要的商業畫廊據點。
美國著名女歌手克莉絲汀•阿奎萊拉(Christina Aguilera) 一直是D*Face作品的忠實收藏家,於2010年,他為她的第一張專輯“Bionic”創作並設計了專輯封面,大受好評。他也是受委託替創建50週年企鵝書籍繪製封面的五十位藝術家之一,又是迄今為止作品被刊登在極具威望藝術評論雜誌《Art Review》的封面上唯一的一位街頭藝術家。
2013年10月,D*Face參加了由Ben Moore策劃的薩奇畫廊(Saatchi Gallery)的〈藝術大戰〉(Art Wars),和當代藝術天王戴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同台競技,此展覽商業氣氛濃厚,市場反應熱烈,非常成功。
D*face街頭作品。圖/取自wikimedia。Image credited to Valis55
D*face作品。圖:詔藝攝。

對於「街頭藝術」(street art),在這十幾年間逐漸成為藝術形式中的顯學之一,D*face認為很大原因是因為人們對於互聯網上社群媒體的重度使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逐漸弱化了傳統畫廊行銷上的機制,打卡、上傳、點讚等行為或許不是長久維持街頭藝術家熱度的一個好方法,但它是一個趨勢(trend),而且這樣的藝術成長方式實際上是有機的(organic),不用再完全依賴於畫廊的推廣。
對於他自己的創作,他認為以街頭藝術這樣形式所呈現的作品自己會說話,不會「讓你覺得自己需要接受教育才能理解」(makes you feel you need to be educated to understand)。街頭藝術的好處在於,藝術家得以無拘無束地去創作,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你,「街道在那裡,他們是你的,所以想做就放膽去做吧」 (the streets are there and they’re yours so go and take them),「那裡沒有策展人告訴你能做什麼,不做什麼」(there’s no curator there telling what you can and can’t do)。
所以說,有時候看到某某作品像是以前的人做過的,可不要太早下結論說別人是抄襲的。以D*face為例,他的「挪用」,「不但挪,也知道要怎麼用」!
D*face作品場景圖。圖:詔藝攝。
D*face作品場景圖。圖:詔藝攝。

D*face街頭藝術street artRoy Lichtenstein挪用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2

3

4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