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策展

「詮釋東亞抽象繪畫脈絡發展」-赤粒藝術展出「在抽象之間」

赤粒藝術在抽象之間李鎮雨中村一美李鳳烈

2019-08-14|撰文者:王玉善

另一個在展覽當中提出的藝術家為李鳳烈,其為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韓國抽象繪畫第一階段的代表人物,同時也和朴栖甫同輩。當藝術家1968年去法國遊學時,便開始思索著繪畫要如何在極簡的樣貌當中,加入自我文化主體性的狀態與情感,同時又能有別於低限主義的風格脈絡,並能有自我原創的風格。因此,自1970年代開始,李鳳烈便不停地探索自我的創作,提出自己和其他藝術家風格上的差異性。

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於1980年代開始,成功地以自我的方式,來對應個體記憶與文化情感。李鳳烈出生於北韓,但卻在韓戰之後,來到了首爾,並再也無法歸國,形塑出斷裂的鄉愁與情感。因此,其將此情感,結合自身小時候在居住於傳統韓式建築內中,所見的隔窗中的紙質與光線輝映之下樣貌,延伸到現今的創作之中,而其中我們所見的格線,都具有一絲一毫的細膩情感詮釋。(參見策展人文貞姬專文「在抽象之間」

展覽空間照。圖/赤粒藝術提供

李鳳烈,空間 ,壓克力顏料、鉛筆、麻布 ,100×100 cm ,1987年。圖/赤粒藝術提供

李鳳烈,空間 ,複合媒材、麻布 ,70×70 cm ,2003年。圖/赤粒藝術提供

而到了1990年代的發展,策展人提出李鎮雨的作品與我們分享,其特殊性在於他以自身所屬文化的傳統媒材-韓紙,創造出具有時間性與三維空間延伸的作品,而這個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之間,所牽絆而出的物質性探討,便是再現出藝術家對於生活中的反思與對內心平靜的永恆追求。舉例而言,藝術家是以韓紙作為基底,並藉由紙和碳,多次的拓印,表達獨特的紋理與立體感(三十層以上),而這個由平面性走向立體的過程,也詮釋了一種人和天的關係及狀態,同時也為屬性的探討及精神性的展現,最終打破了繪畫的邊界。策展人文貞姬亦進一步指出:「李鎮雨討論的是抽象裡面的物質性概念,特別指的是精神面貌。」值得一提的是,李鎮雨在法國發展時,正好被朴栖甫發現與欣賞,進而將其介紹到韓國,並受到學界的關注。

展覽空間照。圖/赤粒藝術提供

李鎮雨,無題 ,碳、韓紙,75×56 cm,2019年。圖/赤粒藝術提供

李鎮雨,無題 ,碳、韓紙,55×73 cm,2019年。圖/赤粒藝術提供

抽象之間-反應繪畫形式與內容之間的距離,仍有待被梳理的面向

透過上述三位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作品共同點,都是嘗試提出個體觀察與社會脈動之下的客觀存在性,而這個可以被討論的語境,其立基點處於作品形式與內容之間所對應出來的物質性層面,或者更直白一點的來說,它可以被稱之為感知。也因此,和他們所處年代當中的各種藝術派別當中的較為單一性地重視理性上的結構美感,或者抽象性的情感訴求,都有所不同。他們的藝術表現既可以被理解為微觀之下的探討,更可以是對應當時國際趨勢之下的宏觀論述。因此,我們在追溯每一位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獨特性,更應該考慮當時的背景脈絡之下來研究,如同策展人與我們分享的:「當我們在評估這些作品的獨特性時,必須參考該位藝術家風格成形之時的時代背景,來定義他的創新性(本質論)。」最終,這三位藝術家在年代上的風格創新,與彼此之間的差異性,也形塑了本次展覽「在抽象之間」的主軸概念。

由左自右:中村一美作品(局部)、李鳳烈作品(局部)、李鎮雨作品(局部)。圖/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資訊】

赤粒藝術:在抽象之間

展期:2019年7月13日至8月25日

展出地點:106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16巷15號

赤粒藝術在抽象之間李鎮雨中村一美李鳳烈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2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看似安穩,實則不安穩 劉家瑋「置外」中的現代寓意

2018-06-0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