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國際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時事觀點

藝術外交的表與裏(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

藝術外交臺灣藝術家雙年展

2019-11-07|撰文者:陳晞


雅典數位藝術節|參展藝術家:陶亞倫
由非營利機構Multitrab Productions所組織的雅典數位藝術節(Athens DigitalArts Festival)成立於2005年,今年於尤金德尼斯基金會的數位天文館特別帶來結合藝術、科學與技術的全新展覽項目《擴展現實| 共存:藝術,科學與技術》,這個新展覽的目的是通過互動項目來強調現代媒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動態。對於每個想要學習和熟悉藝術、技術和科學並存之當代方式的人來說,它將充滿經驗。該計劃將包括互動裝置,AR和VR項目,遊戲,講習班,沉浸式表演和放映。而參展的臺灣藝術家陶亞倫,也將帶來表現幻想與慾望的全景作品投影裝置作品〈時間全景〉。
陶亞倫的裝置作品〈時間全景〉。圖/双方藝廊提供
佛羅倫斯雙年展|參展臺灣藝術家共十位,得獎藝術家為:林珮淳(新媒體藝術類首獎)、廖哲毅(攝影類首獎)、吳柳(混合媒材特別獎)、時光林(裝置藝術類第三名)、簡君嫄(纖維藝術類第三名)
以往雖有臺灣藝術家參展佛羅倫斯雙年展,然而今年臺灣卻是大贏家,在參展人數與獲獎人數上都超過以往的紀錄。1997年由Pasquale與Piero Celona創立的佛羅倫斯雙年展,展出創作範圍非常廣泛,除此之外更設有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統治者、同時也是當時重要的藝文贊助者─羅倫佐‧德‧梅蒂奇(Lorenzo il Magnifico)為名的獎項。這次佛羅倫斯雙年展適逢文藝復興巨匠李奧納多‧達文西逝世五百周年,雙年展便已「科技藝術(artes mechanicae)」與「人文藝術(artes liberals)」為主題作為呼應。其中,策展人邱琳婷也以「誰在中心?」的質問,藉此探討藝術家林珮淳的作品〈夏娃克隆〉與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對於人體結構思維的異同。
評審團的部分也與以往有所改變。除了歐美重要美術館館長、藝術史家、知名藝術期刋Art The Bulletin 主篇Karen Lang、聖保羅MAC-USP當代美術館前館長Ella Ajzenberg、還有史學家與評論家,以及多次受邀來臺灣的林茲電子藝術節總監Stocker,日本東京當代美術館首席策展人長谷川裕子,以及威尼斯、聖保羅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黃篤等委員。
藝術家林珮淳獲得佛羅倫斯雙年展新媒體藝術類首獎。圖/藝術家林珮淳提供
策展人邱琳婷(左)與藝術家林珮淳(右)合影於作品〈夏娃克隆〉於佛羅倫斯雙年展的展覽空間。圖/邱琳婷提供
藝術家廖哲毅獲得佛羅倫斯雙年展攝影類首獎。圖/藝術家廖哲毅提供
藝術家廖哲毅作品於佛羅倫斯雙年展展場。圖/藝術家廖哲毅提供

Performa雙年展「無牆國家館臺灣館」(Pavilion Without Walls)|參展藝術家:鄭淑麗、蘇匯宇,余政達、周育正、黃博志
由駐臺北紐約文化中心支持,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臺北市立美術館共同策劃的「無牆國家館臺灣館」(Pavilion Without Walls)於2019年Performa雙年展登場。本次展覽由C-LAB支持藝術家鄭淑麗、蘇匯宇和周育正,臺北市立美術館支持余政達和黃博志,共五位藝術家分別推出新作。鄭淑麗的作品《SLEEP1237》,延續去年於「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展覽的「SLEEP79 睡眠計畫」,再度和英國新媒體藝術學者Matthew Fuller合作,探討睡眠在文化上的意涵和實質體現。
周育正展出的作品為《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六》,內容以SoHo區為背景,檢驗建築物、建造業與房地產之間的資本體系。今年甫獲頒台新藝術獎的藝術家蘇匯宇,於11月15至17日於紐約Abrons Arts Center發表新作《The White Waters》,以臺灣第一位出櫃且患愛滋病的學生、已故劇場工作者田啟元的創作《白水》為起點。蘇匯宇安排舞者在現場與他的影像創作共舞,透過劇場形式的呈現,重新想像並詮釋這個傳奇故事。除此之外,蘇匯宇更於第14屆巴西庫裡提巴國紀當代藝術雙年展(Bienal de Curitiba)受邀展出。
鄭淑麗作品。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余政達作品。攝影/張昱苹

周育正作品。圖/馬凌畫廊提供
蘇匯宇作品〈白水〉。圖/双方藝廊提供
黃博志作品。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蘇匯宇以作品〈存在與虛無(1962,張照堂)〉受邀參與第十四屆巴西庫裡提巴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 Bienal de Curitiba。圖/双方藝廊提供

未完待續:在藝術外交的幕後

當藝術家有機會前往不同的國際舞台時,背後的策畫、合作執行、運輸與溝通成本,都需要有團隊或機構在居中進行協調。如今美術館與各基金會的機制也隨著國際情勢與臺灣社會環境有所轉變,除了以被動的補助機制協助藝術家與藝術團體提供資金、參與國際交流,更以一種主動出擊的策略模式來達到更密集的經常性國際交流。在分進合擊的情況以及內容的多元性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以藝術作為主體動機的外交與交流,逐漸與以往以政治為目的的藝術外交有相當大的不同。在下篇,將繼續探討當臺灣藝術家參加國際展會時,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狀況?如何克服?而官方與民間的機構在近期內又如何造就這些當代藝術的「輸入」與「輸出」?
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與日惹雙年展基金會總監阿莉亞.斯瓦斯帝嘉Alia Swastika於今年5月簽署合作備忘錄。圖/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註1:藝術史學者陳曼華於其論文〈臺灣現代藝術中的西方影響:以1950-1960年代與美洲交流為中心的探討〉中,提到官方「源於政治、而非關藝術,一方面將參加該展示為與中共爭奪國家發言權的外交角力場域,另方面期望透過得到獎項證明國家實力」的一種外交動機。在同篇論文張,陳也摘要了藝評家高千惠與藝術史學者蔣伯欣對於該展作為外交手段背後的機制之評論與研究。

藝術外交臺灣藝術家雙年展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5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