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0-05-20|撰文者:莊坤良(亞洲大學外文學系特聘教授)

三、木紋傳奇

孫翼華,《波浪花Ⅲ》,2018,35x58cm,水墨、膠彩、壓克力、木質材料。圖/藝術家提供
水墨畫有悠久的傳統與歷史,這是長處也是包袱,要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傳統就變得很重要。傳統除了要延續外,也需要改變。沒有新的元素引進,傳統要如何延續?畫家要有「盒子外」的思維(think outside the box),思考如何為傳統添加新元素,創造新傳統。
水墨的創新,從媒材到主題到技法,都必須與時俱進。每一種學問或技藝,都有固定的規矩與疆界。創新經常來自跨界引入異質元素並與傳統融合的雜化(hybridization)過程,就像生物因多樣性才可永保自然生命的延續,藝術發展也是如此,外來元素的刺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雜化帶來一種門檻(threshold)或臨界(liminality)的利基,也就你可以站在一個雙向的有利地點,熟悉兩種不同的思維與文化運作,因而孕育了最大的創新動能。當然,創新不是表面機械的並置,而是內在的精神融合。換言之,創新不是一味求新求變,而是回到傳統,運用當代的科技或技術去深化改造,才有所謂的創新。
孫翼華有著強烈的創新思維。她的傳統水墨功夫扎實,為了尋找新的表現方式與效果,也試圖走出以紙質作畫的水墨畫傳統,思考其他的可能。她與北科大木藝中心合作使用新的繪畫媒材。此次展出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現代科技製造的木質材料作畫。這也是個有趣的實驗與轉折,因紙漿原本來自木頭,現在逆轉回到源頭,以木板作畫,反而開發了東方水墨的新媒材。
這批畫作以台灣相思木為底,紅褐色的花梨木貼皮,表層是米白色的楓木,透過科技的膠合,開發成創作的新媒材。它的畫面呈現多層次的自然紋理。孫翼華以水墨、膠彩、壓克力作畫其上,這些紋理變化無窮,其樣式多元,或水紋、或波浪、或彩雲、或花瓣,畫作完成後畫面具有淺浮雕的效果。這種層層堆疊的積累效果具有中世紀羊皮紙的「覆蓋書寫本」(palimpsest)特色,時代與個人在一層一層的書寫裡交織成歷史。翼華的畫作也具有相似效果,初觀之,在層層相疊的畫面上,呈現一種畫作與木紋,文本與脈絡,合而為一的效果。但細觀之下,仍可見木紋若隱若現,彷若還有一些秘密或事實潛藏在其中,有待細心的觀者去挖掘畫家筆下的故事。
孫翼華以層層木紋入畫,創造了新的美感與更豐富的意義。畫家引出木材裡原先蘊藏的生命圖像,在畫面上創造不同的生命風情。某種程度而言,如何讓面板上的天然木紋與畫作自然融合,該是畫家最大的挑戰。畫家要處理的不是個別的木紋,而是木紋與木紋之間的相對關係所隱含的意義,要如何以藝術的手法呈現其節奏、秩序、層次、韻律或可能的故事,也是畫作趣味的最大來源。
孫翼華,《行步在天涯》,2019,150x160cm,水墨、膠彩、壓克力、木質材料。圖/藝術家提供
例如,〈波浪花Ⅲ〉裡的木紋如海岸岩礁,上頭漂浮的一朵近乎透明牡丹花,花瓣與木紋融合為一,大片白色的鋪面覆蓋半數的岩層,整體畫面形成一種奇異的景象,既夢幻又真實。又如〈鏡花轉Ⅱ〉裡,白色半開的複瓣牡丹花佔據圓盤畫面的中心焦點,周遭木紋如水流,環繞在花朵的四周,有節奏地輕拍著花朵,彷若親密的囈語纏綿。若隱若現的花蕊如湧動的情欲,引人遐思。〈行步在天涯〉的六幅連作,木紋與水波的處理最是精彩。不同層次的青綠所描繪的水流與礁石,完美搭配白色的水中牡丹,但見花化作水,與水同步協作自然之聲。整體畫面生動,觀者如聽見水聲,看見濺起的水花,在陽光下閃爍。更有小斑馬入畫,牠站在水石上迎向激流的形象,也意有所指。這個連作,有著畫家一貫的抒情表現與知性的省思,耐人尋味。
選擇以木質材料作畫,必然面對木紋的挑戰。如何藝術性的調和木紋本身的特質與畫家筆下主體物件的表現,考驗著畫家的拿捏功夫。〈步行在天涯〉這幅連作,孫翼華有時以自己的筆墨壓過木紋,彰顯主題。有時並未刻意抹去木紋肌理,反而讓木紋當主角,自己說故事。例如這個組曲裡的水波蕩漾就完美表現木紋的本來面貌,不須過分雕琢,木紋也可以是畫作本身。這種多元的策略選擇與藝術性的斟酌,見證孫翼華傑出的水墨素養。

意識漫流孫翼華的水墨現象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9

0

1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