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藝想迴廊全新年度計畫「接近 Closer」由藝術家賴志盛操刀製作,於2020年6月25日起正式開放。邀請觀眾親臨想像的「池畔」巡遊,倚欄佇足高懸的棧道,以往下眺望的視點,俯覽北美館挑高大廳的一池光景。
「接近 ─Closer」計畫展場圖。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此次空間計畫名為「接近Closer」,藝術家賴志盛以「繞樑,接近光與風一些」的概念介入空間,將北美館大廳視為一個池子,沿著三樓迴廊的邊緣延伸製作高低不一的平台。靈感來自鳥禽於高處築巢,在特殊的位置打造生存空間;又或是教堂在樑柱或高牆上搭建通道,通往懸在高空的小空間,成為講道或祈福之所,提供人們精神的慰藉。而賴志盛的平台,則提供俯視大廳空間、也是光與風來源的視野;促使觀眾產生踮腳或跨越的動作,進而對這原本存在但卻長期不被注意的空間,產生嶄新的感受。
《接近》由賴志盛針對空間定位及特性限地製作:從藝想空間往下眺望,大廳好像一個池子,池裡透著光與風,池子的邊緣即是迴廊的女兒牆。他提出「接近光與風一些」的概念。
這概念能帶領人們去哪裡呢?不妨先藉由日常生活中可見的場景,理解這個構想:就像小鳥在高處的位置築巢,建造一個生存的空間;人們在教堂樑柱上或高牆之間建造通道,走向高空中的懸台,在那裡進行祈福,給予精神的慰藉。而賴志盛想像支撐迴廊的兩根柱子是兩棵大樹,女兒牆則是樹木的支幹,他設計了高低不一的平台,繞過柱子、越過橫梁,沿著樑柱延伸,圍繞整個迴廊,最後探進北美館大廳的「池子」,一個原只能觀看、無法前往的地方。
「接近 ─Closer」計畫展場圖。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接近 ─Closer」計畫展場圖。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接近》將空間特性與觀眾的視野納為一個整體。在這裏頭,賴志盛的工作像是為觀眾創造一個踮腳或跨越的動作,在特殊的位置上觀看與觸摸,進而對這原本的空間產生新感覺,這個空間是北美館的實體,是虛空的大廳,也是光與風的來源。
賴志盛以其在英國倫敦海沃美術館「無形,不可見的藝術」聯展中展出的「原寸素描」為基礎,然而在此並非以素描勾勒線條,而是進一步由觀眾接近橫樑或繞過柱子等移動的方式取代鉛筆,行走出建築空間的線性輪廓,以隱性的方式反向強調出建築本身,呈現藝術家獨樹一格的翻轉思考模式。
藝想迴廊是位於北美館三樓獨特的空間,開放流動的場域特性有別於正式展間的白盒子空間,北美館館長林平指出:「藝想迴廊是一個為了觀眾而存在的空間,探討建築、空間、與人之間不同語言巧妙的相聚,提供民眾參觀美術館時沉澱、互動與交流的場所。觀眾在此不只與藝術相遇,也與自己相遇。」賴志盛的「接近」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計畫,聚焦於空間的存在性,並企圖重新喚醒觀眾探索周遭環境的能力。
「接近 ─Closer」計畫展場圖。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術家介紹│
賴志盛,1971年生於臺北,1990年代是觀念藝術團體「國家氧」的成員之一,至今具有多次重要國際參展經歷,曾受邀參與愛知三年展(2016)、里昂雙年展(2015)與倫敦海沃美術館(2012)等大型展覽。獨特的創作語彙圍繞在人造場所、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賴志盛擅長創造帶有場域屬性的非典型日常現實,以極簡的手法介入空間改造,提供觀者關注周遭環境,以及敏銳探索微觀感知經驗之機會。
更多展覽資訊請點擊【接近─賴志盛】
「接近 ─Closer」計畫主視覺。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REACTIONS
0
0
1
1
0
熱門新聞
1
2022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觀察跨國藝術活動在台灣的縮影
「2022桃源美展」6月17日起徵件開跑!聚焦「繪畫與書寫類」,催發在地當代視野
2022第3屆「WHATZ」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於台北喜來登展現重生藝術多元面貌
吳剛毅.彌雅的新立體解構主義 於鍾鼎藝術發表《城市漫遊系列》個展
停辦一年的台北當代並未因此「掉粉」,它為什麼如此吸引人?
「畫都」與「畫伯」,論繪畫,也話當年,關於「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一展在嘉美館中的當代轉向與感性經驗
桃美館啟動「多方對接」年度書藝策展工作坊 打造跨域講師群陣容 培育未來書藝策展人
臺北啟動北美館擴建案 首座地下美術館,林中蘊藝翻轉美術館的未來想像
劉舒律個展《初夏圓舞曲》夏日抹清新,搭樂曲「沉浸式體驗」化情感為真實!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之「111年全國美術展」 得獎名單揭曉!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藝文跨界北美館第9屆「X-site 計畫」首獎作品《藍屋》現已登場!以「藍屋藍」構築出一個多重運用的沉浸之所
2022-05-23|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51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藝文跨界深化科技藝術與表演藝術的多元實驗 「2022-2024臺澳舞蹈創作交流計畫」獲選名單出爐!
2022-05-25|撰文者: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