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傳統書畫特展藝文跨界

乾隆獸譜復活了!故宮X新竹市新媒體展「藝想獸譜」 全球首展坤輿藝境VR

故宮新竹市動物園新竹市VR

2020-08-24|撰文者:新竹市文化局/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藉由新科技古畫也能變成「動」畫,新竹市繼2017年與故宮合作後,將清朝傳教士郎世寧畫作結合VR、AR,引起熱潮,更創下單月上萬人參觀紀錄。
新竹市長林智堅今宣布,竹市再度與故宮合作,推出「藝想獸譜─故宮x新竹241新媒體藝術展」,將有全球首展「坤輿藝境」VR,讓你一秒現身清朝皇帝康熙第一次看世界地圖現場,乾隆收藏的「獸園」裡的麒麟等神獸也透過科技復活,牠們將與新竹市動物園河馬「樂樂」一起玩耍。
《海錯奇珍_沉浸式互動劇場》展場。圖/新竹市文化局提供
新竹市副市長沈慧虹今致詞時說,新竹市不但是台灣科技重鎮,也努力結合科技與文化、藝術、歷史,林智堅市長上任後,特意將社福大樓6樓閒置空間規劃為以科技藝術為主軸的藝術空間,目的就是希望為科技與藝術結合提供舞台,提高市民視野,在這些事上,故宮博物院已做了很好的示範。
近十年來,故宮將館藏中國書畫中動物為主題包括:珍禽異獸、水族生物與十二生肖,藉由新媒體藝術翻轉,不但走在時代趨勢前端,也讓科技與古人一起想像創作內容,並創造感動與對話,這回還加入新竹市立動物園實體動物這項新元素,謝謝故宮不藏私,讓新竹市的孩子優先體驗到,也對新竹市民別具意義。
副市長局長故宮院長及與會貴賓合影。圖/新竹市文化局提供
在欣賞完數位藝術展後,也歡迎大小朋友到新竹市立動物園遊玩,進而感受動物平權的重要。沈副市長感謝故宮,將「坤輿藝境」VR作品的「全球首展」,留給新竹市,更是新竹市民之福,千萬不容錯過。
故宮表示,國際博物館群中,故宮是較早將新媒體藝術融入國寶收藏的,許多新作品都在國際影展上得獎,古董文物透過現代科技的美學轉譯,實踐了「藝術近用」的理想,讓古代文物更顯親民;「坤輿全圖」是1674年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編繪的世界地圖,曾用來向康熙皇帝介紹世界,涵括了天文地理,如地圓地心說、雨雲、潮汐等知識,還提到數十種珍禽異獸,這次藉由全球首映的VR(虛擬實境)秀,觀眾可以穿越時空,跟著南懷仁遊歷坤輿。
《坤輿藝境─一場十七世紀的冒險》展場。圖/新竹市文化局提供
本次展覽有三大展區,第一展區「按圖索獸」以劇場式設計打造「數位獸園」,讓故宮院藏古畫裡的動物與新竹動物園的動物時空交會,由新竹動物園「樂樂」開場介紹從故宮來的「藝獸」朋友們。
另外,還有根據南懷仁繪製「坤輿全圖」及「坤輿圖說」做成直徑1.5公尺的實體地球,觀眾用手機或平板,即可透過擴增實境(AR)技術,環遊坤輿。
「按圖索獸」展區,呈現清宮對歐洲自然史和自然史的演繹。圖/新竹市文化局提供
第二展區「藝獸誕生區」展示數位「藝獸」,「畫仙萼長春」具有體感互動裝置,觀眾只要拍手,即可喚醒郎世寧畫筆下鳥語花開的盛況,「神奇百駿」則邀請觀眾翻玩郎世寧經典作品百駿圖和十駿犬,與畫家「共筆」,共創「當代藝獸」。
「藝獸誕生」展區,挪用與轉譯中國書畫中的珍奇異獸。圖/新竹市文化局提供
第三展區「藝想生態」,將有全球首展的「坤輿藝境VR」,另外,還有沉浸式互動劇場,觀眾可以躺在軟墊上,以感應棒跟海底生物打招呼,欣賞不一樣清代畫家所繪「海錯圖」等。
今日開幕活動,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及其團隊、新竹市議員李妍慧、劉康彥、陳建名、鄭美娟、新竹214藝術空間藝術總監張馨之、新竹市立動物園園長楊礎遠、東門國小校長李阿丹及多位幼兒園小朋友、里長皆到場共襄盛舉。
藝想獸譜展覽主視覺與「好玩的劇團」。圖/新竹市文化局提供
文化局說明,藝想獸譜即日起至11月8日在「新竹241藝術空間」展出。展覽期間將辦四檔親子活動,相關訊息請上「新竹241藝術空間」粉絲專頁或洽專線03-5337945及1999為民服務專線。
【藝想獸譜─故宮x新竹241新媒體藝術展】展覽推廣活動資訊
(活動報名頁面後續將於新竹241藝術空間粉絲專頁或官方網站公告)
坤輿全圖復刻工作坊
講者│美感教育師資 小花老師
時間│2020/8/30 (日) 14:00-16:00
藝想動物園–動物知識座談暨專場導覽
講者│新竹市立動物園園長 楊礎遠
時間│2020/9/19 (六) 14:00-16:00
尋找動物寶藏–展覽解謎尋寶活動
時間│2020/9/12 (六)-2020/09/20 (日)
一日小小館員–博物館員扮演體驗活動
講者│故宮博物院
時間│2020/10/31 (六) 14:00-16:00

故宮新竹市動物園新竹市VR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美術館時事觀點

北藝大科技藝術館隆重開幕:攜手故宮與Taiwan AI Labs共創元宇宙視界

2023-10-16|撰文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科技中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