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0|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張庭群於北京宋庄工作室。圖/丹之寶畫廊提供
回望東方的文人美學體系,經常尋求著一份物我平衡的自由。而藝術發展至今,形式則是越來越不拘一格。許多追尋著同樣境界的藝術家們,開始發表更具當代精神的表現手法。2020年9月,丹之寶畫廊與藝術家張庭群合作,以《經天緯地:張庭群畫裡的弛放宇宙》為題,呈現藝術家在台北首次的個展。在穩定而細緻的線條構成中,展示藝術家熱忱而深刻的處世態度。
張庭群,作品由左至右《2015.9.18》、《2020.1.7》、《2020.1.17》,於丹之寶畫廊。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張庭群出生福建,自幼研習書法、學習傳統武術。木雕為業的父親,則是以他含蓄的方式支持著張庭群的藝術探尋。張庭群大學就讀於四川美術學院的油畫專業,通過了嚴格的科班訓練。畢業後移居北京宋庄,在藝術聚落專職繪畫創作。經過多方實驗後,以毛筆與壓克力顏料發展出了反璞歸真的藝術語彙。每一條線都有如宇宙間經絡的交織,連結了萬物,也銜接了古典與當代的文人氣質。
張庭群,《2020.2.16》,丙烯/壓克力 畫布 毛筆,Ø100 cm,2020。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經天緯地:張庭群畫裡的弛放宇宙》中,不同題材都可見張庭群對於自然與世間的關懷。透過繪畫,張庭群詮釋出從禪宗及道家的典籍中獲得的體悟。學生時代所受的多種媒材訓練,成為了張庭群揉合哲學觀與當代思潮的利基。近年在材料上選擇了壓克力顏料以及畫布,並以最熟悉的毛筆作為創作工具。張庭群在「毛筆的自然變化」與「壓克力速乾特質」之間,投注了大量的苦功。幾經磨難,終於完成「手要跟上乾燥速度」的自我挑戰。
張庭群,作品由左至右《2015.6.18》、《2015.11.7》於丹之寶畫廊。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反覆經驗的取捨,張庭群在2013年左右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繪畫方式。著手發展以線條為主體的畫面結構。基於筆墨功力,張庭群期望自己筆下的三千縱橫線,都能做到落起如一。系列作品最大的尺幅,甚至達到驚人的十餘公尺。畫中每一道細線、都是由極淡極薄的顏料細筆勾勒,由輕到重反覆疊染,最飽和的線條往往需要十次、二十次的描繪,形成了成熟穩定的繪畫語彙。
張庭群,作品由左至右《鹿》(2019)、《鹿》(2015)於丹之寶畫廊。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要做到如此近乎苦修的繪畫方式,最困難處是「要在高度集中的狀態下完全的放鬆」。在這方面,傳統武術的修習大大地幫助了張庭群的呼吸調節。而為求手穩,張庭群已多年不沾染酒或咖啡一類,具有刺激性的飲食。每件作品都是從靜心,調息出發,規律地每30分鐘休息一次。讓張庭群在澄明的心境下,以穩定的操控能力醞釀出了一道道具有溫度的線條。
REACTIONS
0
0
1
0
1
熱門新聞
1
2022第3屆「WHATZ」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於台北喜來登展現重生藝術多元面貌
吳剛毅.彌雅的新立體解構主義 於鍾鼎藝術發表《城市漫遊系列》個展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2022年最新得獎作品首站展出在臺灣!
「2022桃源美展」6月17日起徵件開跑!聚焦「繪畫與書寫類」,催發在地當代視野
2022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觀察跨國藝術活動在台灣的縮影
「畫都」與「畫伯」,論繪畫,也話當年,關於「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一展在嘉美館中的當代轉向與感性經驗
停辦一年的台北當代並未因此「掉粉」,它為什麼如此吸引人?
南美館「蔡草如:神話、戲臺與逆光赤城」,走入臺灣在地文化的日常
劉舒律個展《初夏圓舞曲》夏日抹清新,搭樂曲「沉浸式體驗」化情感為真實!
鏟出生命莊嚴的躍動 國美館推出「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藝文跨界北美館第9屆「X-site 計畫」首獎作品《藍屋》現已登場!以「藍屋藍」構築出一個多重運用的沉浸之所
2022-05-23|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