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0-11-19|撰文者:林侑澂

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鳳甲美術館入口意象。圖/ANIMA阿尼瑪提供
鳳甲美術館所主辦的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以下簡稱錄雙展),從2008年開始以雙年展模式探討錄像藝術,十餘年來分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及論述。2020年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合作,邀請到了獨立策展人林怡華和C-LAB策展人游崴,發表了第七屆的主題《ANIMA阿尼瑪》
錄雙展長期對於錄像藝術進行多邊討論,打造出了國際間重要的藝術品牌。本屆共展出26件邀約、委託製作和國際徵件作品。其中公開的國際徵件部分,收到的投件作品數量更是難得地寫下超過700件的紀錄。
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入口意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來自全球的優秀作品,成為了鳳甲美術館C-LAB美援大樓展演空間中正堂展演空間「放映單元」三種展演樣態的堅實後盾。並規劃了共學課程、工作坊、講座、線上 / 線下的放映等等活動形式。完整地將私立美術館和非正規展演空間的特質並列,發揮出兩位策展人更宏觀的策展視野。多軸線的策辦模式,不僅是分區分類的概念。也同時是回應不同場域屬性、硬體設施、展演目標甚至觀眾期許等現況的安排。《ANIMA阿尼瑪》在多方的考量與協調之下,試圖在展覽中進一步探尋錄像藝術展嶄新的可能性
阿勒西.德米特耶夫 Alexei DMITRIEV,《巨型奶油》,2020,單頻道錄像 / 3分51秒。圖/ANIMA阿尼瑪提供
若以藝術的「類型史」來思考,攝影器材與後製技術的進步及便易化,是錄像藝術誕生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動態攝影的規格不再限於電視 / 電影產業,「非從業者」的影像生產者開始擁有自己的話語權。這樣的背景無論在題材內容或是播映形式上,都開始對於影視產業的框架與定位進行解構。又或者可說,當大眾有機會以自身的觀點製作影像,也在間接地建立了自媒體文化在未來的雛形。
忻慧妍 YAN Wai-Yin,《局部失明》,2019,單頻道錄像 / 19分45秒。圖/ANIMA阿尼瑪提供
本屆錄雙展的主題《ANIMA阿尼瑪》源於拉丁文,意指著生命或是靈魂。在這個範圍極大的命題之中,兩位策展人透過作品與展覽空間的關係營造,試著詮釋催眠或冥想時「看不見卻有意象在腦中出現」的「超視經驗」
瑪利亞•茉莉納•裴羅María MOLINA PEIRÓ,《薩莎》,2020,單頻道錄像 / 20分1秒。圖/ANIMA阿尼瑪提供
「超視經驗」的概念在《ANIMA阿尼瑪》中接近於潛意識、夢境甚至幻覺。它並不一定會是明確的符號圖像,卻是真實存在的心理運作產物。策展上試著解構肉眼的感光視覺,甚至設想了「盲人的夢境」的可能型態,運用多種假設與實驗,探討意識與感官運作的方式。
舉例而言,人們在觀看電視節目或是電影時,或許會看了20分鐘後還是無感。也或許會暫停20分鐘後,依然能夠順暢地「入戲」到影像之中。這樣子的意識連結性,往往不僅建立在劇情之上,同時也奠基於視覺之外的精神頻率。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鳳甲美術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超視經驗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策展

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 以催眠作為觀影儀式 帶你出神不出戲

2020-10-16|撰文者: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322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

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參展藝術家名單出爐

2020-07-09|撰文者: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