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6|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楊俊展場現場照。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你曾經在網路上搜尋過跟你同名同姓的有多少人嗎?想像他們生活在那個城市?從事甚麼樣的工作呢?出生於中國、幼年便移居至維也納的藝術家楊俊,居住和工作於維也納、橫濱以及臺北三地,跨文化的生活背景讓他體驗到個人姓名經過不同語言翻譯後,似乎複製出不同的「分身」,個人從單數切換到複數,這樣的經驗成為他近年創作所關注的議題。
楊俊,《杨俊(紅字)》。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楊俊,《自我肖像》,複合媒材,尺寸因空間而異,2021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2月6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登場「楊俊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楊俊與芭芭拉.史戴娜(Barbara Steiner)共同策劃,以群集式個展邀請了國內外11組藝術家共同參與:Christopher Adams和蔣慧仙,艾文.鮑爾/buero bauer,奧利佛.克利佩爾,松根充和,西村祐貴,Topotek 1,千鳥藝術,以及與楊俊的英文同名的另一位Jun Yang─現居舊金山的韓裔藝術家,使楊俊解構「個展」定義的意圖不言自明,因此這場展覽是個展也是聯展。
Christopher Adams、蔣慧仙,《哪一位是藝術家?》,錄像,2019年至2020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楊俊,《偽裝:看上去像他們,聽起來像他們》,單頻道錄像 16 分33秒,2003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這次展覽概念始於楊俊於2018年在首爾的善宰藝術中心舉辦的「總觀視角」,那既是一次作品的總梳理,也是用回溯和反思的角度,去著墨「回顧」對藝術家的意義。延續這樣的思路軸線,該展於2019年發展成在奧地利格拉茨美術館的「藝術家,作品,展覽」一展,並將反思的主體從個人轉移到體制機構的範疇。也就是說,在探究作為一位藝術家的意義之餘,進一步思索加諸在藝術家與其作品上的期待,讓展覽本身變成一個論題。
與松根充和合作,《過往即他鄉》,單頻道錄像 45分,2018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楊俊,《肉舖燈(再製版)》,木盒、塑膠,尺寸因空間而異,2018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展名中提及的「三個場域」是首度將展覽概念擴延至三個體制與功能相異的場館:TKG+Projects、關渡美術館與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不同樣貌呈現。這個展覽的三種版本分別有著不同的獨特脈絡和相應重點:當代館的展出版本,強調展覽的公眾任務和當代館的公共空間面向,因此,展覽期間諸如兒童和成人工作坊、教育推廣和藝術家導覽活動,以及展覽相關講座及討論活動等,皆為本展的重要構成元素。
「楊俊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展覽總說
楊俊,《幽靈島》,單頻道錄像、海報 8分、84.1 x 59.4公分,2009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個展系列,始於楊俊於2018年在首爾的善宰藝術中心舉辦的「總觀視角」,那既是一次作品的總梳理,也是用回溯和反思的角度,去著墨「回顧」對藝術家的意義。延續這樣的思路軸線,該展於隔年(2019)發展成在奧地利格拉茨美術館的「藝術家,作品,展覽」一展,並將反思的主體從個人轉移到體制機構的範疇。也就是說,在探究作為一位藝術家的意義之餘,進一步思索加諸在藝術家與其作品上的期待,讓展覽本身變成一個論題。這個思維在臺北有了進一步的擴充,其中共同參與這項群集式個展的眾人包括:Christopher Adams和蔣慧仙、艾文.鮑爾/buero bauer、奧利佛.克利佩爾、松根充和、西村祐貴、Topotek 1、千鳥藝術,以及與楊俊的英文名撞名的另一位Jun Yang──向這位現居舊金山的韓裔藝術家的邀展之舉,使楊俊解構個展定義的意圖不言自明。
因此,「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是個展也是聯展,分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和關渡美術館以不同樣貌呈現,而本展的第三種表現形式已於TKG+ Projects展出至一月底。
這個展覽的三種版本分別有著不同的獨特脈絡和相應重點:當代館的版本強調展覽的公眾任務和當代館的公共空間面向,據此,諸如兒童和成人工作坊、教育推廣組和藝術家導覽活動,及展覽相關講座及討論活動等,自展覽策劃之初即成為本展的重要構成元素。
楊俊簡介:
楊俊展場現場照。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1975年生於中國,四歲時隨家人移居維也納,成為跨文化背景下成長的第二代移民,目前居住和工作於維也納(奧地利)、橫濱(日本)和臺北(臺灣)三地。他流動的成長經歷、身分的轉換經驗,以及創作的探索轉型,作品往往顯露出自己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自傳性色彩。擅長以視覺藝術、裝置藝術及跨領域創作來剖析關於不同文化之中,多重且複雜的身分政治、公共性與機制,以及文化轉譯與國家認同等議題。展出經歷包括:光州雙年展、臺北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歐洲宣言展等。2007年移居臺北,為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共同發起人之一。
相關教育活動請件下頁
REACTIONS
0
0
0
0
1
熱門新聞
1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橫山書法藝術館「當下・朱振南書藝展」 新闢當下墨境 探尋傳統底蘊
【創藝.薈萃—2025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展覽總評
桃李春風-2025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近百件作品匯聚藝術薈萃,紛呈地方豐沛創作量能
「浪花空間」-2026國際藝術進駐計畫&學生進駐計畫徵件中,即日起至4/13受理申請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聯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年度首展「No Language」:跳脫文字框架,14組創作者以視覺與觸覺訴說「無聲的語言」
2025-01-16|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