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6|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楊俊展場現場照。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你曾經在網路上搜尋過跟你同名同姓的有多少人嗎?想像他們生活在那個城市?從事甚麼樣的工作呢?出生於中國、幼年便移居至維也納的藝術家楊俊,居住和工作於維也納、橫濱以及臺北三地,跨文化的生活背景讓他體驗到個人姓名經過不同語言翻譯後,似乎複製出不同的「分身」,個人從單數切換到複數,這樣的經驗成為他近年創作所關注的議題。
楊俊,《杨俊(紅字)》。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楊俊,《自我肖像》,複合媒材,尺寸因空間而異,2021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2月6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登場「楊俊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楊俊與芭芭拉.史戴娜(Barbara Steiner)共同策劃,以群集式個展邀請了國內外11組藝術家共同參與:Christopher Adams和蔣慧仙,艾文.鮑爾/buero bauer,奧利佛.克利佩爾,松根充和,西村祐貴,Topotek 1,千鳥藝術,以及與楊俊的英文同名的另一位Jun Yang─現居舊金山的韓裔藝術家,使楊俊解構「個展」定義的意圖不言自明,因此這場展覽是個展也是聯展。
Christopher Adams、蔣慧仙,《哪一位是藝術家?》,錄像,2019年至2020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楊俊,《偽裝:看上去像他們,聽起來像他們》,單頻道錄像 16 分33秒,2003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這次展覽概念始於楊俊於2018年在首爾的善宰藝術中心舉辦的「總觀視角」,那既是一次作品的總梳理,也是用回溯和反思的角度,去著墨「回顧」對藝術家的意義。延續這樣的思路軸線,該展於2019年發展成在奧地利格拉茨美術館的「藝術家,作品,展覽」一展,並將反思的主體從個人轉移到體制機構的範疇。也就是說,在探究作為一位藝術家的意義之餘,進一步思索加諸在藝術家與其作品上的期待,讓展覽本身變成一個論題。
與松根充和合作,《過往即他鄉》,單頻道錄像 45分,2018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楊俊,《肉舖燈(再製版)》,木盒、塑膠,尺寸因空間而異,2018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展名中提及的「三個場域」是首度將展覽概念擴延至三個體制與功能相異的場館:TKG+Projects、關渡美術館與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不同樣貌呈現。這個展覽的三種版本分別有著不同的獨特脈絡和相應重點:當代館的展出版本,強調展覽的公眾任務和當代館的公共空間面向,因此,展覽期間諸如兒童和成人工作坊、教育推廣和藝術家導覽活動,以及展覽相關講座及討論活動等,皆為本展的重要構成元素。
「楊俊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展覽總說
楊俊,《幽靈島》,單頻道錄像、海報 8分、84.1 x 59.4公分,2009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個展系列,始於楊俊於2018年在首爾的善宰藝術中心舉辦的「總觀視角」,那既是一次作品的總梳理,也是用回溯和反思的角度,去著墨「回顧」對藝術家的意義。延續這樣的思路軸線,該展於隔年(2019)發展成在奧地利格拉茨美術館的「藝術家,作品,展覽」一展,並將反思的主體從個人轉移到體制機構的範疇。也就是說,在探究作為一位藝術家的意義之餘,進一步思索加諸在藝術家與其作品上的期待,讓展覽本身變成一個論題。這個思維在臺北有了進一步的擴充,其中共同參與這項群集式個展的眾人包括:Christopher Adams和蔣慧仙、艾文.鮑爾/buero bauer、奧利佛.克利佩爾、松根充和、西村祐貴、Topotek 1、千鳥藝術,以及與楊俊的英文名撞名的另一位Jun Yang──向這位現居舊金山的韓裔藝術家的邀展之舉,使楊俊解構個展定義的意圖不言自明。
因此,「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是個展也是聯展,分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和關渡美術館以不同樣貌呈現,而本展的第三種表現形式已於TKG+ Projects展出至一月底。
這個展覽的三種版本分別有著不同的獨特脈絡和相應重點:當代館的版本強調展覽的公眾任務和當代館的公共空間面向,據此,諸如兒童和成人工作坊、教育推廣組和藝術家導覽活動,及展覽相關講座及討論活動等,自展覽策劃之初即成為本展的重要構成元素。
楊俊簡介:
楊俊展場現場照。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1975年生於中國,四歲時隨家人移居維也納,成為跨文化背景下成長的第二代移民,目前居住和工作於維也納(奧地利)、橫濱(日本)和臺北(臺灣)三地。他流動的成長經歷、身分的轉換經驗,以及創作的探索轉型,作品往往顯露出自己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自傳性色彩。擅長以視覺藝術、裝置藝術及跨領域創作來剖析關於不同文化之中,多重且複雜的身分政治、公共性與機制,以及文化轉譯與國家認同等議題。展出經歷包括:光州雙年展、臺北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歐洲宣言展等。2007年移居臺北,為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共同發起人之一。
相關教育活動請件下頁
REACTIONS
0
0
0
0
1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開展!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藝術家,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直面傷痛,以瘋狂的派對慶祝疼痛的此生: 巴西寇克舞團《治癒 (Cura)》
「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辭世,享耆壽96歲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美術館MoCA 「神救援:楊茂林的內在英雄之旅」展覽 那些年藝術家楊茂林以藝術召喚的諸神軌跡
2023-11-03|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804
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藝文跨界MoCA Studio攜手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偶然的運轉」 探詢人類中心主義與感知真實性
2023-10-2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77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城市密碼‧台北賦格」,9位攝影師帶你發掘赤峰街區白日到夜晚的巷弄風情
2023-09-26|撰文者:MoCA TAIPEI 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