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美術館策展

毓繡美術館《近山.何以為界》 進入藝術家與自然環境的相處之道

毓繡美術館近山.何以為界陸先銘洪天宇林煒翔

2021-03-06|撰文者:林侑澂

毓繡美術館《近山.何以為界》二樓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延伸至展館二樓,遇見的是洪天宇對於環境變遷深刻關注。生長於偏遠小鎮、半原始森林中的洪天宇,距離最近的同學家需要走路兩個小時,這讓他從小就將山林間的動植物視作最熟悉的玩伴。然而在洪天宇就讀新竹師專二年級時,住家後方的地貌被剷平開發,建造了東勢垃圾掩埋場、煉油廠、屠宰場等等廠房。這些「建設」讓藝術家從小熟悉的生長環境被剝奪、四處都是污染,讓放假回家的洪天宇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種衝擊一直沒有得到舒緩,而在出社會後跟隨遠洋漁船出海(使用流刺網)的工作經驗,又再一次讓洪天宇對於生命價值產生了巨大的恐懼和疑問。
洪天宇,《山顏五衰1.3.4.5》,四件178x122 cm x4,油彩、鋁板,2000。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當時無能為力、不知如何是好的經驗,一直被封存在洪天宇的心裡。直到多年後回望,才將這些經驗轉換成為藝術創作。洪天宇的繪畫經常描繪「不同時間的同一個場景」,畫面中運用將人造物、無機物留白,與自然生態的有機物產生反差。「留白處、灰階處本來都是有生命的」這樣的訊息,很明確地出現在洪天宇的創作裡。在此基礎上,著色處的彩度被洪天宇更加鮮豔化。
洪天宇,《中橫三闕2000年.1960年.1990年》,三件97x162 cm x3,油彩、鋁板,1996。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作品《中橫三闕》,記錄下了洪天宇故鄉(東勢)的地貌變化。從完全的原生態、開通道路到外來人口常駐,三件作品的對照看見了山林間的歷史。而隨著山區果園的開發,土質與水質都因為化學肥料的使用而產生變化。三幅作品並置時,直接對照出了人類加諸於自然環境的改變。這樣的過程在各地各處不斷發生,彷彿是某種無可奈何?但或許時至今日,人類也應該要對於永續共存有著更多的做為。
洪天宇,《太魯閣》,122x244 cm,壓克力顏料、鋁板,2002。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時刻觀察著大自然變遷的洪天宇,在畫中呈現了多樣態的二元對照。在一次偶然間觀察消波塊的經驗裡,洪天宇忽然發現,種種的人造物總有一天會被環境侵蝕而回歸自然。於是也開試試著用更長的時間軸思考事物,重新看待種種的環境問題。
在淡化了對生態的焦慮後,洪天宇開始以空拍機取景,試著以較為開闊的視線描繪自然。取景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自然界許多無法解釋的力量。並且開始將萬物視為可交流、可溝通的對象。自此洪天宇的藝術批判性逐步降低,畫面中出現了越來越多、類似水墨山水般多視點融合的構圖。繪畫的心境也從觀察,漸漸轉換成融入萬物之中。
毓繡美術館《近山.何以為界》三樓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攀升到展館的三樓,敞開的空間將林煒翔對於山間雲霧中的感知完整地鋪陳了出來。開闊的空間讓大尺幅的的創作在展示時,可以自然地呼吸。隨著畫面中氣息的方向、白綠相間的佈展順序,作品之間也猶如互相延續般,形成了具有節奏的空氣流動。這種對於氣韻的追求,或許是源於林煒翔很喜歡各種古典的風景藝術,熱衷於感受前輩畫家筆觸間的雋永韻味。如此喜好也反映在了自身的創作之中,具呼吸感的畫面經常顯露出非常文人式的美學思維。
林煒翔,《靜心亭(三)》,195 x 130 cm,油彩、畫布,2017。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對於林煒翔而言,進入山中是取材也同時是生活。生活中的林煒翔經常在台灣各處公路上,騎著機車移動。行駛或停留之間都是獨處、都是與自己相處的機會,也都在感受著山間不同時間季節的氣息。於是,環境的變化在有意無意之間,成為了林煒翔最常取材的場景。林煒翔喜歡變幻莫測的薄霧、細雨、微風,這些幽微而神祕的美感難以捉摸,卻更也更讓人著迷。畫圖的過程就像是被風景帶著走,牽引著思緒和感知。

毓繡美術館近山.何以為界陸先銘洪天宇林煒翔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美術館

寫實到懷疑人生? 毓繡美術館裡的現行幻術

2020-09-10|撰文者:毓繡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