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1-05-18|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李俊賢於工作室。圖/李俊賢家屬提供 攝影:盧昱瑞
李俊賢(1957-2019),台灣藝術史的重要貢獻者。無論是個人的繪畫實踐,或者研究推廣的工作,都為藝壇留下了深遠影響。高雄市立美術館李玉玲館長及團隊、策展人龔卓軍、策展人許遠達與親友夥伴,在李俊賢辭世後開始了為期兩年的策辦,於2021年5月攜手發表了《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研究展,並出版了研究式的傳記《跟著俊賢去旅行》。透過李俊賢=歹頑郎+藝評人+策展人+館長+爐主+棒球迷+旅行者+藝術家的八個身分,再次討論「南方台灣原生藝術」的論述起點。
李俊賢,《高美人生》,壓克力 畫布,130 x 194 cm,2005。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李俊賢生長於台南麻豆,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紐約市立大學藝術碩士班。以寫生的視角,多途徑地關懷台灣的人文風景。在2004-2008年間擔任高美館館長,卸任後回歸藝術創作。藉由生機盎然的繪畫風格,為南島台灣的真實留下了一頁可愛可親的註解。
那麼,在台灣多軌交疊的文史脈絡中,李俊賢標誌了哪些時代意義呢?

【作為一個文化主體】

李俊賢,《高雄意識》,2000/2017,188 x 235 cm,複合媒材、畫布。圖/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在台灣的各種人文研究裡,經常會將「台灣有著多元融合的文化」一類字句做為引言。但是直到近十年,台灣藝術界才真正有意識地進行多軌的對照討論。或說台灣的原生美學,雖從解嚴後開始復甦。卻直到李俊賢出任高美館館長,才漸漸重建了有系統的語境、開啟了「台藝術」的學術化進程。
李俊賢,《消高應》,2010,190 x 190 cm,複合媒材。圖/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台灣的人文環境,過去往往以西方視點、中原視點來自我檢視 / 審查。或者說從台展三少年、渡海三家或是印象派等脈絡的延續來說,美術史教材都大抵以「文人氣質的詩意」作為追求。然而李俊賢嘗試著摒除這樣的慣性,從深入這片土地的脈搏開始,偏好從生活中最直覺的樣貌取材。畫作中各種元素,都連結著李俊賢周遭的經驗日常。一路以來的李俊賢,不僅發展出了深具特色的視覺語彙,也同時反應出身處一個文化主體的立場。也就是說:「李俊賢如果畫愛河,那就是我們的愛河,不會畫得像西方藝術史裡面的塞納河。」
李俊賢,《大船入港之哈瑪星版》,2014,90.5 x 116.8 cm,壓克力顏料、畫布。圖/藝術家家屬收藏
在台灣,闡述文化主體的藝術品很多,但是能如此保持原生性的藝術品卻很難得。李俊賢一生,不停地嘗試各種方法,一步步地彰顯美學價值中,台灣最廣泛卻最弱勢的一塊。多年來在不同職務角色的努力下,為今日與未來的台灣藝術史留下了豐厚遺澤。

【藝術家出身的館長】

李俊賢,《台灣一九九二》,1993/2008,133 x 230.5 cm,複合媒材、影印、畫布。圖/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1989年自紐約返台,李俊賢反芻了在文化大融爐的觀察後,找到了屬於自己、與台灣相處的方式。這也讓從小熱愛寫生的李俊賢,在鋪陳視覺的同時,更加深入地敘述觀點。1991年,李俊賢從寫生精神出發,開展了執行十年、縱貫一生的「台灣計劃」。從漢人→原住民→南島的路徑,像是「藝術那卡西」般上山下海、走唱全台灣。以與人交陪的方式進行田野調查,將關於自然人文的見聞,轉換成了各式各樣、體現台灣真實的創作。

高雄市立美術館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從愛河到哈德遜河土地.台味海洋.南島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3

0

6

厲害

7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時事觀點

桃園市立美術館榮獲文化部「藝文場館營運升級」視覺藝術類計畫優異

2024-12-25|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