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1-05-18|撰文者:林侑澂

李俊賢,《王見王Palafan》,2011/2015,240 x 120 x 4 cm,水泥漆、壓克力顏料、畫布、木心板。圖/藝術家家屬收藏
2004-08年的館長工作任內,李俊賢執行了「南島當代藝術計畫」。率先以美術館立場的高度,提出了台灣做為海島國家的文化座標。其中重要的一環,即是推動原住民當代藝術進入殿堂、將之視為學科。實際地奠定了相關藝術類型的研究起點。在策辦展覽的同時,高美館也在2005年創辦了《藝術認證》雙月刊,邀集諸多原住民藝術家、文史工作者、藝術研究者,多角度累積南島台灣作為主體的美學論述。 
李俊賢,《大船入港》,2003,45 x 38 cm(三件),壓克力顏料、畫布。圖/郭瑞祥先生收藏
2009年開始,李俊賢等等的藝術家們,在高雄開始了傳說中的海產攤評圖,並在2015年正式共組了藝術團體「魚刺客」。這群背景各異的藝術家們,詮釋著各自心目中的台灣模樣,並分享著彼此的創作途徑。魚刺客並不是標榜特定視覺風格的畫派,而更像是藉由各種風格,共同呈現台灣樣貌的討論會。藉由異質作品之間的對話,讓南島台灣的樣貌漸漸完整、漸漸清晰。透過多樣思維的的堆砌,為相關的人文研究提出觀點與佐證。
李俊賢,《哈瑪星渡輪》,2015,224 x 344 cm,電腦影像輸出於畫布、油畫顏料、亮片圖案。圖/藝術家家屬收藏
2010年李俊賢和李俊陽在高雄白屋,組織了「新台灣壁畫隊」(簡稱新台壁)。陸續執行了蓋白屋、社區創作、台灣移地創作、國際移地創作四個階段的計畫。熱血的團隊以壁畫征戰海內外,真實地反應不同地方的故事。一次次將藝術帶出白盒子,讓藝術不再專屬收藏家或藝評者。以大家都能連結的真實生活為軸線,讓美學回歸人性本質。

【以研究展之名回到館】

李俊賢,《海神‧女俠》,2010,複合媒材,226 x 185 cm(三件)。圖/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非池中藝術網攝
以個人的創作狀態而言,李俊賢擅用高彩度、高對比甚或螢光感作畫。緩急相佐的筆觸,提供了視覺上的說服力。明確的符號性,堆疊出趣味十足的社會連結。可讀的詞彙、以台語為基礎的組合字以及英語拼音,則是很直接地敘述著創作者的台式文化認知。本次的研究展在高美館二樓展間,以非時間軸的方式,分別呈現了《從愛河到哈德遜河》、《土地.台味》與《海洋.南島》三大子題。
高美館《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研究展:從愛河到哈德遜河,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從愛河到哈德遜河》當中,展示了李俊賢個人創作上一直執著的寫生精神。展區將從1970年代至今的TAKAO / 打狗 / 高雄開始,將城市的樣貌記錄了下來。校園、碉堡、鐵路、重工業區、海港碼頭、自然風貌等等,都以一種力量充沛的視覺語彙敘述。展區也可見李俊賢將「台語字重組」的文字入畫。相較於詠唱式的落款,這些像是對話框的文字風格,更像是喊出來的標語。策展上將的故事影像置入半截貨櫃中,一方面重述李俊賢曾策辦的高雄貨櫃藝術節,一方面也再次突顯了高雄海運大港的特色。

高雄市立美術館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從愛河到哈德遜河土地.台味海洋.南島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3

0

6

厲害

7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