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策展時事觀點

重新連線中的藝術世界 2021:藝術進駐與行動如何在「全球災難共同體」中找尋新可能?

全球災難共同體視盟open placecoculture森人

2021-06-03|撰文者:陳晞

在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藝術日(4/15)發起了一系列名為堅韌藝術(ResiliArt)的「動員全球共同努力,支持藝術家並確保所有人享有文化生活」的活動,除此之外也紀念教科文組織《關於藝術家地位的建議》40週年。而去年在空總舉辦的AASN(Asian Art Space Network)年會則以「韌性藝術」為標題回應聯合國。然而,就像因國際外交困境而無法正式參與聯合國組織的臺灣一樣,有許多不被聯合國的資源認可或關注的非官方藝術組織和機構,盡其所能地維持自己的堅韌。
在臺灣視覺藝術協會(下簡稱視盟)近期組織、並由視盟理事長蘇瑤華主持的系列線上對談「全球災難共同體 — 與疫情共存的未來」第四場對談組合中,邀請了烏克蘭藝術組織Open Place 的創辦人 Yulia Kosterieva、敘利亞藝術組織coculture 的創辦人 Khaled Barakeh 以及臺灣「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發起人」陳政道等講者,分享在藝術行動與進駐如何應對疫情期間造成、物理上與精神上的阻礙和影響。然而這樣的國際交流組合,卻也令人注意到了這些講者在藝術行動之間所面對的問題之交集。
【延伸閱讀|重新連線中的藝術世界:從四個國際案例中,思考藝術機構在「新日常」中的使命(2020年AASN)
「全球災難共同體 — 與疫情共存的未來」第四場線上對談計畫主視覺。圖/視盟提供

一、Open Place

位於烏克蘭基輔的另類組織Open Place,是一個獨立經營的非營利組織,聚焦在發展創意研究,並透過藝術實踐的過程與烏克蘭社會不同階層建立聯繫,該組織協助來自烏克蘭不同地區和其他國家的藝術家、策展人之間的交流。透過支持研討會和計劃合作,以提供藝術、政治和社會文化轉型發展的可能性觀點。
【延伸閱讀|Open Place網站
OPEN PLACE創辦人Yulia於線上對談中介紹OPEN PLACE在藝術進駐計劃的合作經歷。圖/截自「全球災難共同體 — 與疫情共存的未來」第四場線上對談計畫直播畫面。
在一開始,Open Place較偏向遊牧型的機構,並沒有固定的實體空間,也因此更積極地在國際間進行交流工作,藉此嘗試開發與不同社區中的不同機構產生對話平台的方法。如今他們有屬於組織實體空間與駐村空間。自2004年以來,Open Place成為了歐陸國際非營利組織中的重要樞紐。來自奧地利、亞賽拜然,白俄羅斯,丹麥,哈薩克,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摩爾多瓦,荷蘭,波蘭,斯洛伐克,瑞士,英國,烏克蘭東部等50多名國際研究藝術家和策展人。
然而在疫情期間,政府的補助計畫多偏向區域型的組織而非獨立工作者,因此,Open Place的經營在維持區域交流與國際進駐的方面,受到很大的影響。疫情期間他們開始嘗試一系列的網路互助與串連,以維持既有的國際交流網絡。
在Open Place創辦人Yulia在線上座談會中分享的案例裡,她提到了一種類似非正規學校的進駐與交流計劃。在這個計畫中,Open Place以邊境作為方法,與亞美尼亞、摩爾多瓦等東歐鄰國合作。他們像一小群不同年齡的藝術家一起旅行,一起生活幾天、思考和彼此教育。一起生活成為不同年齡、階段的藝術家們的藝術實踐和非正規教育,與交流的方法。第二個案例則是位於吉爾吉斯坦的比什凱克藝術中心,該中心在2012年舉辦的比什凱克理論及行動學院是一所另類的藝術學院計劃,透過實驗性當代藝術來推廣中亞與東歐區域中的國家政治及社會意識。
「這所學校的起初就像一般的學校一樣,試圖填補藝術史與教育的鴻溝。」Yulia說,「但是這個計畫在發展過程中轉變更具創造的主動性,可以透過藝術來解決語言與文化差距中的社會問題,並且進一步成為一個強大的中心,以此吸引藝術家、大眾與Open Place提出一個作為社會參與的實踐。」

二、Coculture

因為2011年起的敘利亞內戰,有許多敘利亞人在2015年開始逐漸前往德國生存。直到去年,全球首宗針對敘利亞總統阿塞德(Basharal-Assad)政權的違反人道罪才在德國進行審判。諷刺的是,這些被告的加害人卻也向德國政府申請難民身份的庇護,並生活在德國。這對曾受到他們迫害的敘利亞人與其親友來說是極大的折磨。同時,因為審判適逢疫情期間,因此政府不允許集會遊行與抗議。
以關注敘利亞為核心的另類組織「Coculture」創辦人 Khaled Barakeh認為,作為敘利亞的行動者,讓受害者與家屬參與審判是重要的。因此他開啟了一個藝術行動計畫,Khaled從目前居住在各國的敘利亞行動者那裡搜集了敘利亞人的衣服,並且依照那些人的身形打造雕塑裝置,並且在上面安裝喇叭,播放著這些衣服的擁有者的故事,近一步「讓被噤聲者發生」。而這僅是Coculture的其中一個藝術行動。
【延伸閱讀|Coculture網站
「Coculture」創辦人 Khaled Barakeh介紹敘利亞文化資料庫的線上平台。圖/截自「全球災難共同體 — 與疫情共存的未來」第四場線上對談計畫直播畫面。
「成立於2017年的Coculture,主要關注在流亡文化面臨的新挑戰、刺激文化生產者的反思。」Khaled說,Coculture一方面建立了敘利亞文化資料庫的線上平台,旨在連接世界各地的敘利亞藝術家並賦予他們展示的權利。「既然我們不能在一個實體的地方了,我們想透過數位技術上一個國家的文化可以持續推展。通過這個平台,我們可以幫助藝術家們知道彼此,知道彼此在做什麼,並且對更廣泛的觀眾、專業機構和策展人展示他們的作品。「同時,我們也為他們提供交流機會,並奠基在這些內容之上組織『敘利亞雙年展』(Syrian Biennale)。」
「敘利亞雙年展」雖然聽起來像是官方舉辦的雙年展,但實際上未曾有敘利亞官方藝術機構舉辦過。而目前,敘利亞雙年展都會在貝魯特(Beirut)、伊斯坦布爾(Istanbul)和柏林(Berlin)等其他地方舉行,並與該地區的官方藝文機構合作。
在目前的疫情期間,Coculture也正調整著他們的步伐,並與不同的機構討論著不同的思考方式。他們集結了不同地區的藝術家和策展人組成了七個機構,並建立了日常的溝通與討論的管道,並在固定的時間開會討論各種議題與應對疫情的方法。在人們無法到實體空間看展的時候,他們印製了大約13,000張附有QRCODE的作品海報,並將海報散佈在城市各處。除此之外,也藉由群眾募資開啟支持藝術家的計畫。
三、森人—太魯閣藝駐計畫
曾獲得台北獎優選,並參展2020台北雙年展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畫」,始於陳政道在2011年陪同荒野保護協會首次走訪此地時,對山上的生態環境及高齡86歲頭目達道的嘹亮歌聲留下深刻的印象,並於2015年6月執行計劃《樹之旅》,回到台北後意外地收到來自黑暗部落的天然藝術品贈禮—花蓮原產玫瑰石一對。自此《樹之旅》變成《石與樹》,也開始對原住民美學及其展覽慾望的思考。
【延伸閱讀|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網站
陳政道分享森人—太魯閣藝駐計畫歷年來的展演。圖/截自「全球災難共同體 — 與疫情共存的未來」第四場線上對談計畫直播畫面。
在座談會中,陳政道分享了「森人」計劃中的發展與邀請藝術家的進駐過程。在這五年間,「森人」已邀請了委內瑞拉、中國、瑞士、日本、蒙古、英國、澳洲、法國、馬來西亞、義大利等國的藝術家進駐研究。因為疫情,使去年的計畫聚焦在邀請國內的藝術家進駐。
當主持人視盟理事長蘇瑤華問到森人在疫情之下的應斷方案時,陳政道認為,因為台灣的地緣環境限制,導致疫情期間的國際交流有著更大的困境,因此現階段採取守勢、以邀請不同的國內藝術家,並等待日後環境的允許,或許是另類組織或是小型藝術計畫不得不採取的方法。
「也許有些人期待疫情只是一時的,我們終將會回到所謂以前的『日常』中。然而我們終究還是需要轉換我們在當前的思考方式,」在座談會的最後,蘇瑤華總結道,「更重要的是,轉換我們對藝術與藝術生產在當代的觀念。」
【延伸閱讀|抗爭與藝術─在全球抗爭烽火中,藝術扮演甚麼腳色?】
【延伸閱讀|與創傷共存─Ilit Azoulay 《Regarding Silences》的場所攝影、創傷考現與美學感同

【2021國際交流計畫線上對談】​全球災難共同體 —— 與疫情共存的未來〔Session 5〕開放報名中​

時間:(GMT+8) 06/11(五)18:00-19:00​
地點:線上(將提供報名者線上會議連結)​
報名連結:reurl.cc/O0X85D 
主持人:蘇瑤華 / 視盟 理事長​
與談人:​
▏Eszter Kállay / Varsányi Szirének 成員
▏Davor Mišković / Drugo more 總監​
▏吳岱融 / 《義家藝館》教育性藝術計劃 策展人​
▲ 免費參與,名額限制 30 名,需事先報名。​
▲ 活動全程以英文為主。​
以「與疫情共存的未來」為題,我們將關注疫情對藝術與社會的影響,分別從社區藝術實踐、藝術教育推廣及駐村交流等主題式討論。探討在病毒危機之後,藝術機構如何找出「新常態」下的生存方式。
​第五場座談主題討論在疫情的侵擾下,藝術教育此刻的意義為何?能帶給人們的價值是什麼? 在不穩定的局勢下,我們如何轉變實踐方式,回應社會、政治及環境,促進社群交流及參與?本次邀請到 Varsányi Szirének 成員 Eszter Kállay 、Drugo more 總監 Davor Mišković 以及《義家藝館》教育性藝術計畫策展人吳岱融分享在疫情時代,藝術教育計畫在執行上的轉變,以及未來的實踐方向。​
▍更多資訊:藝術放送中

全球災難共同體視盟open placecoculture森人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1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春之展望」春之文化基金會攜手視盟,首例企業贊助視覺藝術第三部門組織營運案例

2024-04-26|撰文者: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