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1-07-26|撰文者:石浩吉、劉家蓉

(三)所以「你究竟是誰」的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
1897年高更完成了創作生涯中最大一幅長達四公尺的油畫《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並這樣表示:「其意義遠遠超過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畫不出更好的、有同樣價值的畫來了。」或許我們就先從高更的這幅代表作看起。
高更於1897年的經典名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點出了我們每個人一生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高更這幅《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想表達什麼
我們先從這幅畫的畫面內容來看:(1)畫面中很多不同的人物,第一眼最容易注意到誰呢?應該就是中間那位摘果實的年輕男性,對照著旁邊一位同樣在吃果實小女孩,一男一女吃果實讓您想到什麼呢?沒錯,可能就是象徵著聖經裡吃了智慧果實的亞當與夏娃;(2)那吃果實小女孩為什麼不是用成年女性來表達?可能也代表著人類的傳宗接代與智慧傳承,因為這個小女孩已經穿著衣服而有了文明的影子;(3)小女孩身旁趴著幾隻被飼養的貓和羊(再加上畫面最右方的一隻狗),表現出人類開始對大自然與萬物的征服;(4)然後圍繞著中間一男一女的就是生命的循環,從右下角嬰兒的新生命誕生,中間經歷了思考、迷惑、信仰,最後圍繞到畫面的左下方的老人代表死亡,然後老人旁邊正值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帶著笑意延續了這個生命的循環,畫面右半邊較為明亮而左半邊較為灰暗也在印襯這個生命誕生到死亡的過程;(5)右方三個女人坐在一起且似乎有著不同的膚色,也象徵著文明的社交發展種族融合;(6)但文明發展到右後方穿起長袍的女性,這樣的衣著打扮看在原始的大溪地人眼裡只能搔著頭皮感到不解,或許他們各自都覺得對方可笑,文明人可能嘲笑著大溪地人的落後,大溪地人則嘲笑著文明人那身服裝的毫無意義;(7)而左後方的雕像以及類似女巫的人物,則代表著人類除了文明演進之外,心靈上仍然仰賴著神學與宗教的寄託,特別要注意到果實就來自於畫面的正上方也象徵著上帝賜予了這一切,回應著這幅畫的主題《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或者說,高更是否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呢?
從高更過去《黃色的基督》與《布道後的幻想》(雅各與天使搏鬥)等作品不難看出高更十分熟悉宗教題材使用的意義;梵谷跟高更吵架發病割耳後的自畫像,不久後梵谷就被送進精神病院。
高更的人生體驗與回答

如果只是把這幅畫看作是舊約聖經《創世紀》的大溪地版,那可能還是太表面,我們應該要先了解一下高更在繪製這幅畫作之前經歷了什麼,高更的前半生跟我們每個人其實沒大差別,貧苦家庭出身,當過海軍,後來從事股票經紀工作而擁有了一定財富之後,踏入中產階級並結婚生子,看似已經靠著自己努力成為幸福美滿的人生勝利組,然而,後半生投入藝術後馬上變的經濟拮据,過著近乎四處流浪的畫家生活(當然包含和梵谷最知名的那段同居割耳事件),最後高更幾乎放棄世俗一切而移居大溪地過著原始的生活,晚年即使全身承受嚴重的病痛仍堅持作畫,但後來經歷了喪女之痛加上梅毒和眼病的折磨下起意自盡,高更決定結束生命之前,他集結一些對宗教、藝術、新聞時事的雜記,封面寫上獻給梵谷的字樣,然後用盡力氣完成了《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希望以此作為畢生創作的總結。現在,我們可以閉著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也實際體驗過高更一生波折又複雜的經歷後,人生晚年在病痛中看著眼前大溪地原始又單純的生命循環,思考著”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這個問題時,高更是真的想告訴我們這一切只不過是上帝賜予的生老病死之生命循環嗎?那他又為何刻意選擇使用看似原始又粗糙的畫面來呈現呢?還是,就因為他的上半生過得跟我們每個人幾乎一樣,或許他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我們每個人在短暫又寶貴的生命循環當中,透過他曾經世俗的人生與這幅出世的畫作即早思考這個問題,並找到自己的答案呢
明 張瑞圖|明張瑞圖行書冊24x12.5cm x32;常玉|馬(藝術微噴)。很多傳世的書法作品紀錄的其實都是生命與生活的日常,而常玉更總是表達比起藝術他更重視生活與生命本身的態度,這是否代表著用心觀察與體驗生活與人生才是最根本的呢?
生命的體驗加上忘我的創作

所以,再度回到「你究竟是誰?」這個問題,雖然不會有單一的標準答案,但接續著本文的論述以及提到的例子,我們似乎又可以歸納出一些方向:
(1)這個問題如果回答得好又獲得大多數人認同,就會成為「名聲」,然後就很可能在史上留名,像常玉和梵谷這種生前幾乎不為人知直到死後作品才綻放光芒的案例其實極為罕見,絕大部分名留青史的藝術大師在生前就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與地位,這也是為何絕大多數的藝術家在生前都必須努力追求名聲的原因;
(2)藝術品在收藏市場的價值也高度連結著藝術家的「名聲」與「地位」,這種名聲與價值的正向回饋,刺激著藝術家、收藏家與藝術史一起很高效率地篩選出重要的藝術家與藝術品並不斷更新
(3)告訴別人「你究竟是誰?」的方式有很多,即使是利用仿畫在市場製造話題並凸顯高超技巧也可以是成功的手段,張大千就是最具代表的例子,然而如果只是為了金錢與地位去偽造而迷失了自我,反而會永遠不得光,就像電影《無雙》裡的男主角一樣;
(4)然而讓人快速又清楚地知道「你是誰」並不容易,如果只是像本文提到那類譁眾取寵的藝人、頭銜客、網紅等僅是一味地追求膚淺的知名度與聲量,即使短暫地曇花一現也很快地會被歷史遺忘,因為時間終究會沖刷出一切的本質,只有留下最寶貴的精華展現光芒,就像常玉一生重視藝術的純粹而不追求名聲與地位,很可能是因為他早已清楚自己是誰、在什麼位置,以及他最重要的本質精華已經留在他的作品當中,所以無論是藝術史記錄下張大千的作品,或是音樂史記錄下周杰倫的創作,都是一樣的道理;
(5)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必須自己思考出自己的答案,高更的代表畫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不但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方向,他可能也希望我們每個人在短暫又寶貴的生命循環當中,透過他曾經世俗的人生與這幅出世的畫作即早思考這個問題,並找到自己的答案。然而,我們如今看到大多數的藝術家和藝術創作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溥心畬|紅葉伯勞圖34.5x74.5cm;周春芽|綠狗50x35x96cm。當今的美術學院真的還需要將學生依照國畫組、西畫組、雕塑系……的工廠思維來分門別類嗎?
在資訊爆炸以及藝術形式高速演進的環境下,我們時常可以發現很多近代藝術家作品想表達的思維或哲理,會膚淺甚至幼稚地令人心裡發笑,有更多的文章或是電影等各式各樣的其他創作反能提供更深層且發人省思的洞見,但為何變得如此呢?藝術家本該是最有洞察力也最具批判性思考的一群人不是嗎?確實,真正具備原創性的思考與創意已經越來越困難,但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我們發現可能是當今的藝術家(甚至包含很多藝術產業人士)太侷限在藝術本身而越來越脫離現實社會的脈動與新思維的日新月異,尤其在網路與社群媒體充斥的年代,一不小心就可能跟不上外界的步調,火紅的潮流藝術家可能幾年後或甚至幾個月後就又更換了一批,這又更加容易讓當今的藝術家迷失自我,而當今絕大部分的美術學院教育其實難以脫離工業革命時代講究效率的工廠思維,企圖依照藝術史過去的脈絡將學生分成不同類型的”作業員”,西畫組、國畫組、雕塑系、數位媒材系、藝術評論科、藝術史研究所等等……,然後期待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教會這些學生該有的技巧來生產出各類型的”藝術產品”,但真正有洞見的藝術創作真的有辦法如此”標準化地大量生產”出來嗎?或者說,藝術家真正能夠完成自我的作品靈感來自哪裡呢?
幾十年後再找來其他的小便盆由杜象授權重新複製的那十多個《噴泉》還是受到所有美術館與畫廊的認可;村上隆|MURAKAMI x COMPLEXCON Mr. Dobtopus 30x20.5x25cm、34x26.5x26.6cm。藝術品製作本身在杜象的ready-made概念提出之後早已經發展出工廠化製造後品牌冠名的模式而不必由藝術家親手製作,所以藝術教育本身其實不見得需要再繼續沿用工廠思維的養成方式
其實,您發現了嗎?我們看見的所有藝術大師,幾乎都會去討論到他們身處在什麼環境、經歷過哪些、思考著什麼以及這一切如何反映在那些大師級作品上,他們的幾乎沒有一個是平淡無奇而毫無深刻生命體驗的,偉大的藝術家通常能夠在細細體驗自己的人生之後用最獨特的藝術作品完成自己,這就是為何他們的人生與作品都那麼令人津津樂道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生命及生活的體驗與思考似乎才是藝術創作靈感的最大來源,因為學校能夠教得很有限(藝術史上很大比例的大師甚至沒有接受過所謂”正統”學院訓練),而只要能好好地回到生活本身然後仔細地看、細細地感覺並認真思考,通過努力之後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而如果您又剛好是一位創作者,更有趣且難能可貴的是,恰好是在”忘我”的投入與創作之中最能夠造就出一個極為獨特的”自我”出來,而這其實不是單純的運氣或是突如其來,而是源自於這位創作者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深刻體驗與努力累積,然後在某種創作的狀態中反映在作品上,如果運氣夠好,或許還能夠帶來財富甚至名留青史。所以,往後看見任何藝術品或收藏家,您知道要先問什麼問題了嗎?然後,針對「你究竟是誰?」的問題,在寶貴的人生結束之前您是否能夠找到一個發自內心滿意的答案呢? 
齊白石|英雄君壽圖(局部) 217x70cm;常玉|插瓶菊花(藝術微噴)。偉大的藝術家通常能夠在細細體驗自己的人生之後用最獨特的藝術作品完成自己,這就是為何他們的人生與作品都那麼令人津津樂道的主要原因
【後記】這篇文章在撰寫時恰逢新冠肺炎三級警戒期間,剛打完疫苗的當晚沒想到就開始發燒,直到隔天身體才在昏昏沉沉當中慢慢恢復正常,但仍勉強打起精神趕稿的當下,特別感受到老婆的貼心與包容,並體會到為人父母時時擔心自己孩子健康的心情,這些可能也是最近這段疫情期間意外獲得的寶貴禮物。如果說您問我究竟是誰?要是我有資格回答說:「我只是個讓自己孩子快快樂樂、平安長大的好父親。」或許也已經是個值得驕傲的答案。
本文圖片與繪畫作品來源帝圖藝術2021春拍圖錄台灣歷史博物館授權帝圖科技文化發行2017 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藝術微噴、CC等。

REFERENCE

帝圖藝術拍賣會官方網站

帝圖藝術拍賣張大千齊白石常玉書畫
REACTIONS
喜愛

196

好美

151

155

172

厲害

195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