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1-07-26|撰文者:石浩吉、劉家蓉

前言與摘要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高更曾在自己的經典代表作上提出這個疑問,那麼「你究竟是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會不會其實才是藝術演進過程甚是人類文明發展所圍繞的真正核心呢?這又為何成為藝術創作、收藏與名留青史的首要問題呢?我們將首次圍繞這個主題如此抽絲剝繭:(一)是「誰」的差別有多大?(二)技巧、哲理與種種努力抵不過單純的「名聲」?(三)所以「你究竟是誰」的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或許,根本不該侷限在藝術家、藝術創作或投資收藏,因為這個問題很可能也隱含著我們每個生命的人生答案?
潘天壽|壽石蘭香136x40cm;齊白石|英雄君壽圖(局部) 217x70cm;溥心畬|芳樹雙鵲映佳人59x26.5cm;張大千|青山不老-嵩壽圖138x69cm。作者是「誰」這個問題可能比創作技巧、哲理等因素還要更為關鍵
野獸派大師高更於1897年的經典名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奈良美智|迷你泡芙(巧克力色) 155 x 155 x72cm。藝術大師的「名聲」和作品常常演變成一種「品牌」效應,除了反映在市場價值之外,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更深層的意義呢?
本文會以「誰」這個議題為核心,分別討論到高更、齊白石、張大千、常玉等大師的生平與作品跟這個主題的關係,其中也會討論到近期相關的電影與時事,最後可以歸納出「你究竟是誰?」這個關鍵問題與藝術創作、收藏及歷史地位等議題的核心關聯
(一)是「誰」的差別有多大?
「畢卡索這種水準的繪畫我也畫得出來吧!」「奈良美智畫這種三歲小孩的卡通人物也叫做藝術?」「憑什麼于右任幾個書法字讓大家好幾百萬地出價在搶?」很多藝術圈新手容易被藝術品外在的表象或所謂的藝術創作技巧所迷惑,其實很多時候真正的關鍵並不在眼前的藝術品或技巧高低本身,而是這件藝術品的創作者是「誰」,以及這個「名字」和這個「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怎麼說呢?
畢卡索在《手持尖刀的女人》作品當中其實是刻意選擇用兒童畫的線條去呈現;奈良美智|No Weapon 24x33cm。同樣同水平的畫作,如果作者是我們的話可能沒人要,要是作者換成畢卡索或奈良美智等名人或大師就變成眾人追逐的天價,關鍵差別之一就正是他們身為畢卡索、奈良美智
于右任|曠代草聖書贈長子前赤璧賦卷(局部) 18x415cm。同樣是書法作品,同樣是草書形式,此類型書法並非罕見,在技巧上也並非完全高不可攀,為何只有于右任等極少數的書法大師作品會讓眾人爭相收藏?
大師之「名」的功與過

我們就以清末的書畫大師齊白石為例,文人水墨畫本來很長一段時間不注重色彩,從海上畫派的吳昌碩到潘天壽及開創出洋紅般「紅花墨葉格」的齊白石,之後文人畫就又重新出現了色彩,且主題也從原本典型「出世」的文人山水畫擴大到民間「入世」的各種主題,其中又以齊白石為代表,齊白石的文人畫不再侷限於山水與花鳥,民間生動的小動物如蝦子、螃蟹、老鼠、青蛙等不但都是齊白石生命的回憶,也都成為最純真的繪畫題材,文人繪畫從技巧與意境的追求也更進一步演變出個人的真實與不做假。(有關文人畫與齊白石請詳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從齊白石、張大千到常玉《談文人畫的過去與未來》《民間主題繪畫集大成者:齊白石》)。因此齊白石之「名」對於一般人與藝術收藏家產生了哪些直接的功能與效果呢?一種常發生的對話情境可能是這樣:
溥心畬|古寺崢嶸圖-仿宋宣和裝全開大山水軸142x74.6cm;于右任、張大千(題簽)|正氣歌冊頁(題簽)29x4cm、(內頁)27x36.5cm x19。張大千、溥心畬、于右任、齊白石等經典名家的「名聲」與作品讓藝術收藏與溝通效率快速提高並使得藝術市場及相關產業得以加速發展
「昨天在拍賣會買了一張水墨花鳥畫」
「拜託~都什麼年代了還在買什麼傳統花鳥畫!趕流行的畫至少去買NFT或者奈良美智、草間彌生、村上隆的作品吧~還是你買的是張大千或溥心畬?」(隨便幾句話都要提到大師的「名」號)
「是齊白石的畫作」
「什麼?確認是真跡嗎?」(請注意聽到齊白石之「名」後的態度轉變)
「是真跡,來源和傳承都清楚有序,也有權威機構出版著錄,我請幾個專門鑑定齊白石畫作的朋友看過也說是精品」
「齊白石畫小雞小鳥的題材好像很多,這張有什麼特殊嗎?」
「這就是重點了,這張是齊白石極罕見的老鷹題材,找的到類似題材的大概也只有四張,且是少見尺幅超過兩米的畫作,也是齊白石畫來送給當時的達官貴人」(稀有性加上齊白石與受贈者的「名人」效果)
「那這張你肯定是出了天價才買到的吧…,大概跟常玉的價格有得比了」
齊白石|英雄君壽圖217x70cm;齊白石|花卉69.5x22cm;常玉|四女裸像(藝術微噴)。知名大師稀有題材加上傳承有序、有權威機構出版著錄的巨幅作品,通常都伴隨著天價,但其中一項前提必須要是真跡
從上述對話我們可以看到透過齊白石、溥心畬、張大千、常玉、奈良美智、草間彌生、村上隆等知名大師的名字與作品,不但讓藝術收藏與溝通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從很精簡的對話就能獲取重要的資訊,知名大師的巨幅稀有題材加上傳承有序、有權威機構出版著錄的作品,通常都伴隨著天價,所以這些經典大師的「名聲」與作品讓藝術收藏與溝通效率快速提高並使得藝術市場及相關產業得以加速發展。但其中一項前提,就是必須要是真跡,換句話說,就因為這些大師都不是普通人,任何作品只要掛上他們的名字常常就能水漲船高,所以,模仿與假借大師名號的偽作也不免充斥著藝術市場,這當然一直是大家所謂藝術市場的亂象之一,如果我們要討論追捧大師之「名」的功與過,這些亂象可能就比較偏向負面的那一塊,相信絕大部分人對此抱以嗤之以鼻的態度也很鮮明,但既然本篇文章圍繞著「誰」的問題在討論,我們或許可以再換個角度思考這件事……
溥心畬|枯樹賦書畫合璧卷22.5x78.5cm、22.5x58cm;電影《無雙》劇情圍繞著仿畫與鈔票偽造的「藝術」。不像西方繪畫流派激進又大相逕庭的演進,東方文人畫一直都有臨摹的傳統,所以從清末溥心畬的畫作仍然可以清楚看到宋元繪畫的元素,但如果是另一種臨摹的極致而追求仿畫或偽作,其中的界線又是在哪裡呢?
偽作與仿畫能造就出大人物嗎?
通常不能,但幾個有趣的特例卻蠻值得我們思考,例如電影《無雙》當中,郭富城飾演的男主角對比於同樣是畫家且富滿藝術創造力的女主角,男主角雖然模仿技巧高超但缺乏原創性,他卻能在繪製大師仿畫的過程中沉浸於忘我的境界就好似他天生就該做這件事,後來遇到周潤發飾演的人物”畫家”跟他說:「任何事,做到極致就是藝術。…這個世界上,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主角,當主角的,都是能夠達到極致的人。可首先要找到對的舞台。」一席話讓男主角決心踏入美鈔偽造的路並克服了種種難關而獲得龐大的財富,如果我們撇除製作偽鈔的道德與法律問題不談,光看電影情節裡精細的繪畫製作以及紙張、油墨等原料調配的工藝和創意,其實相當精彩!若要說整個偽造過程堪稱一門「藝術」也毫不誇張!除此之外,電影裡還有一些台詞也很發人省思,例如:
電影《無雙》裡有很多台詞其實都從不同面向觸碰到「藝術」核心的”真”與”偽”以及…兩者之間發人省思的模糊地帶。
「我真的很感動,五十年代四大名畫家,所有筆法竟然同一時間出現在這張畫布上面,畫法模仿逼真,比複印件更精準,這個畫家的名字,是不是叫複印機啊?」
這個世界只需要一個梵高,第二,第三以及往後的都沒有任何價值。」
只看到黑跟白的人,永遠都是失敗者。」
「其實像我們這種人,怎麼可能得到最好的。能找個代替的,上天已經對我們不錯了。大家起碼得到點安慰。我告訴你,有時候假的會比真的好,只要我們儘量愛的真一點,不就行了嗎?」
其實對白看到這裡,如果加上有看過《無雙》這部電影的結局(放心~以下無雷),我們可以感受到男主角的價值觀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受到金錢與社會地位的自卑感扭曲而成,我們先不去用一定的對錯去評判,因為回到藝術創作與人生上其實每個人不也是得努力地在”忘我的純真”與”現實的階級地位”之間尋找自己的平衡點(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這有「資格」稱作藝術?談藝術的階級與純粹》)
電影《無雙》男主角雖然靠著製作偽鈔獲得金錢與地位,卻永遠見不得光;張大千曾靠著仿石濤山水的高超功力名聲大噪;常玉|瓶梅(藝術微噴)。比起電影《無雙》裡極端的”偽”以及畫家常玉極端的”真”,還有一位大師能輕鬆游刃於仿畫與創作之間並能成就大名,這位大師就是張大千
但是,若回到本文圍繞的「誰」這個主題,我們要特別點出來:即使電影《無雙》男主角雖然靠著製作偽鈔獲得金錢與地位,但他身為這一切的作者卻是永遠見不得光的。所以,仿畫與偽造雖然給他帶來了金錢也讓他成為一號人物,這一切帶給他的不是「名聲」而是「臭名」,也因此他還極度諷刺地創造出”畫家”這個角色來遮掩(好~我承認這裡確實有一點暴雷了),這種極端求”偽”與追逐金錢地位的價值觀,恰好又與另一位極端求”真”又不在乎金錢名利的畫家常玉形成發人省思的對比(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常玉專題完整版《太極陰陽解析常玉》)。然而,有沒有人能輕鬆游刃於仿畫與創作之間並終究仍能成就大名?這又能給我們哪些思考與啟發呢?
溥心畬|海嶽鳴湍圖40x115cm;張大千|青山不老-嵩壽圖138x69cm。相較於文儒性格的集大成繪畫大師溥心畬,張大千則是一種江湖性格並極度善於行銷與建立名聲,在當時就已經有「南張北溥」的稱號

REFERENCE

帝圖藝術拍賣會官方網站

帝圖藝術拍賣張大千齊白石常玉書畫
REACTIONS
喜愛

196

好美

151

155

172

厲害

195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