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壽宇鉅作數十年後首次亮相!「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41位藝術家串起41年來的空間與物性
2021-08-13|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國立臺灣美術館繼今年春季推出「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以及「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作為臺灣百年藝術史大展三部曲之後,即將在夏季8月14日推出的「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則承續著藝術啟蒙精神,以全然不同面貌和形式的藝術創作,回應國際與本土的抽象與前衛思潮。在41位展出藝術家當中,有多件首次展出的作品,其中林壽宇、黎志文、葉竹盛等藝術家塵封數十年的巨作,將再度亮相 !
現代主義藝術巨匠林壽宇塵封37年的經典作品〈遠山無限碧層層:無始無終系列〉首次亮相。圖/國美館提供
41組藝術家串起41年來的空間裝置與物性
臺灣在八〇年代開啟的創作革命,包括:材質、空間、創作概念和表現形式,影響著臺灣現當代的藝術發展。本展以「所在」為題,由資深藝術家莊普發起並擔任策展顧問,藝術史學者蔣伯欣、許遠達擔任策展人,展覽共邀請41組藝術家參與,展出約87組93件作品。
1980年代的臺灣藝術,逐漸從現代繪畫的創作典範,轉移到今日我們熟悉的當代藝術面貌,當時以前衛角度稱之為「第二波現代藝術運動」,藝術家們大膽創新實驗有關媒材和空間的多種內涵與形式,跳脫框架的限制,多元嘗試各種材料、表現形式,也更關注創作物和空間、環境的關係,還有創作者概念與物體和身體行動作為媒介的藝術實踐。
【延伸閱讀│那麼,我們又是怎麼走到這裡的?關於「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中的裝飾性、藝術與物性】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展場。圖/國美館提供
陳世明作品〈85-02〉。圖/國美館提供
展覽中聚焦「空間」及「物性」兩個關鍵概念,探索1980年以來的抽象藝術和前衛概念。八〇年代之後,藝術創作環境亦有極大的改變。如許多旅外及留學在外的藝術家歸國,國內三大美術館及地方文化中心相繼成立,這些時代的變化推動著藝術家創新的能量,將媒材的多元性、空間的條件、重新界定的物質觀念帶入創作及美學意識中,將藝術形式從架上及台座上徹底解放,走向更自由奔放的創新改變。
本展以六大子題詮釋境與物的前衛藝術發展:「框架解放」、「『雕塑』的再定義」、「『繪畫』的多元性」、「媒介的辯證」、「空間場域」及「跨限世代」。藉由回顧80-90年代的藝術事件和創作作品,再衍伸到2000年以後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展覽邀集重要的中生代與新生代藝術家以跨越不同類別及時代的多元演繹,將境與物的前衛藝術作一系統性與辯證性的呈現。
「所在」展的研究踏查工作歷時一年多,挖掘出現代主義藝術巨匠林壽宇塵封37年的經典作品〈遠山無限碧層層:無始無終系列〉、雕塑家黎志文1979年海外現地製作的實驗性作品〈在船上〉、葉竹盛的〈機能轉移II〉等多個70-80年代藝術家早期重要代表性創作,其中有許多作品時隔數十年首次展出。「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將於8月14日於國美館1樓水牛廳及301-302展覽室展出至10月17日,精彩可期,歡迎各位蒞臨參觀。
【延伸閱讀│建築的 Folly 與藝術的裝置:「勒法利計畫」中交雜的擴展場域方法論】
莊普作品〈光與水的移位 〉1992。圖/國美館提供
袁廣鳴作品〈呼吸的黑光〉。圖/國美館提供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展覽介紹
「所在」是物及其存在的地方,「所」是空間、環境、地方、在地或場域,是所處之地,也是存在的地方,「在」則取事物於空間與時間之栖居,本展將由此一座標軸,來呈現臺灣解放空間與媒材之後多元的前衛藝術樣貌。1980年代的臺灣藝術,逐漸從現代繪畫的創作典範,轉移到今日我們熟悉的當代藝術面貌,當時以前衛角度稱之為「第二波現代藝術運動」,現今已產生蓬勃多元的發展。本展將以更具全球性與批判性的參照系統,重新檢視其中的一支前衛運動脈絡。
1980年代以降,旅外、留學藝術家的歸國,三大美術館及各縣市的文化中心的場館成立,解放的前衛藝術掙脫了傳統平面框架與立體台座的空間限制,多元媒材進入了展場,帶入了材質所蘊含的文化、歷史與自然。藝術品不再只是模仿現實空間的幻象,前衛藝術家們將作品從框架與台座解放到真實空間,也就是說,創作不僅存在於框架與台座間,而是存在於現存的現實世界的地方中。材料不僅僅只是內容、形式的媒介,而是與內容、形式的一體。
從林壽宇開始,許多旅外藝術家歸國後參與公私立單位的競賽與展演,如「異度空間」、「超度空間」、「雄獅美術新人獎」及臺北市立美術館陸續舉辦的「新展望」系列大展等,也催化加遽了境與物的前衛藝術的發展。加上如李再鈐、莊普、陳世明、葉竹盛、賴純純、黎志文、盧明德、郭挹芬等歸國藝術家進入教育體系,使得境與物的創作觀念,更為系統化地在教育與展覽系統中發酵,影響了新一代藝術家的創作。
而新一代的藝術家在學校與網路的多元媒體訊息下,於複線發展的社會環境下,新世代的意識愈發多元。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下,新生代的藝術家身體成了複合的介面,在境與物的表現上展現了數位時代的小客群狀態,跨越了西方現代主義線性發展的限制,超越了純粹性的路線,他們以身體感受所在,創作屬於自身地方的境與物。
就上述脈絡,本展將1980年代以來境與物的前衛藝術分為:框架解放、「雕塑」的再定義、「繪畫」的多元性、媒介的辯證、空間場域及跨限世代等六個範疇,以呈現此一存在與變化、空間與媒材解放的疆界開闊、新興媒材、新世代境與物前衛藝術等發展,本展也避免將多重複雜的造形思維,限縮在類型化與線性發展的單一門類來考察,而是將境與物的前衛藝術作一系統性與辯證性的呈現,以探討藝術家所置身的多重語境,並考察此一摸索與突破的方向,如何走出跨域實踐的當代路徑。
參展藝術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林壽宇Richard LIN
李再鈐LEE Tsai-Chien
葉竹盛YEH Chu-Sheng
莊 普TSONG Pu
陳世明CHEN Shu-Ming
洪素珍HUNG Su-Chen
黎志文LAI Chi-Man
盧明德LU Ming-Te
陳幸婉CHEN Hsing-Wan
郭挹芬KUO I- Fen
賴純純Jun T. LAI
胡坤榮HU Kun-Jung
陳建北CHEN Chien-Pei
黃宏德HUANG Hung-Teh
吳瑪悧WU Ma-Li
張永村CHANG Yung-Tsun
陳正勳CHEN Cheng-Hsun
高重黎KAO Chung-Li
顏頂生YEN Ding-Sheng
王為河WANG Wei-Ho
林鴻文LIN Hong-Wen
陳慧嶠CHEN Hui-Chiao
袁廣鳴YUAN Goang-Ming
余宗杰YU Tsung-Chieh
王德瑜WANG Te-Yu
洪藝真HUNG Yi-Chen
詹士泰CHAN Shih-Tai
賴志盛LAI Chih-Sheng
王雅慧WANG Ya-Hui
吳東龍WU Tung-Lung
陳曉朋CHEN Shiau-Peng
曾偉豪TSENG Wei-Hao
趙世琛CHAO Shih-Chen
李明學James Ming-Hsueh LEE
陳松志CHEN Sung-Chih
何采柔Joyce HO
洪明露HUNG Ming-Lu
徐 婷HSU Ting
陳為榛CHEN Wei-Chen
徐瑞謙HSU Jui-Chien
陳宜鍾音樂工作室Yi-Chung Chen Music Studio
展覽主視覺。圖/國美館提供
【延伸閱讀│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事物的方法學》:是事物,而非物件;是事件,而非行動】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策展」概念規劃兒童藝術圖書空間,打造成色彩斑斕、細節豐富的立體書
「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 跨越國際,盛大展出世界各國名家作品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南島國際美術獎作品文化觀察紀錄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找到你的路 — 尋往「飛地」的旅程
臺灣藝術家安聖惠、張徐展受邀參加澳洲第11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導演蔡明亮回顧展同場展出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那麼,我們又是怎麼走到這裡的?關於「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中的裝飾性、藝術與物性
2021-07-07|撰文者:陳晞7223
北師美術館: 橫跨一世紀的藝術對話-《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
2021-04-21|撰文者:北師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368
林壽宇的白色系列 - 從繪畫浮雕到低限藝術
2009-07-03|撰文者:曾長生10837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11-15|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3022
「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公布完整參展藝術家名單、精彩活動預告!以「所有令人屏息的」為號召,重新想像世界
2024-10-18|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452
國美館「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探討八〇年代創作革命
2021-08-15|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