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訪談古典大師古董文物

古典佛造像的《智行合一》 妙古齋珍藏分享宗教木雕美學

妙古齋智行合一木雕佛造像宗教美學

2021-09-08|撰文者:林侑澂

《明代自在坐觀音菩薩》,150 x 95 x 51 cm。圖/妙古齋提供
在既深且廣的木雕佛造像文化中,《智行合一》聚焦於千年前、遼宋金時期的胡人像。策展上與觀眾們分享了在這個時空座標中,木雕佛造像的風格及演變。當時的佛教漸漸在地化,於是各種的男像也漸漸顯得慈悲溫和。男像開始在法印(手勢)、瓔珞(頸飾)、衣冠等等細節處越來越優雅閒適。敘事上也漸漸從典籍故事(群像),轉換至彰顯個性的象徵意義(個體)為主。
妙古齋,《智行合一》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感受此時的佛造像,而在髮冠、髮髻上,往往要求華麗細緻。而在手指的法印,則是根據不同的意涵有所變化。以特色或藝術性質而言,這時候的木雕佛造像已經不再是插畫式的故事符號,而是開始有了溫度與真實感的藝術形式。遼宋金時期,形象上越來越注重作品眉宇間的神韻。大多呈現出輪廓較深、眉毛上揚(揚眉 / 飆眉)、氣質較英挺陽剛的狀態。
註:相對於胡人像,漢人像往往呈現輪廓較溫潤、眉毛下彎(柳眉)、氣質較和藹的狀態。
妙古齋,《智行合一》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若以木造的技藝而言,唐代之後的雕塑家們,就已經發展出了非常成熟的工法。榫接的技巧甚至被運用在了許多雄偉的建築之中。這讓佛造像開始不受一體成型的限制,開始出現了越來越多大型的作品。當時發展出的技術中,「手部的榫接」與「內鑲眼珠」工法最為精采。尤其是內鑲眼珠的工法,如今推估很可能是從側面鑽孔、置入眼珠(黑曜石 / 寶石)、填充,再由正面雕刻成像。這樣的工法能夠保有眼部周圍一體成形的質感,同時也更考驗雕刻家的經驗及技術。而到了明代,佛造像的眼,就更多是以顏料「點睛」繪製。
妙古齋,《智行合一》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遼宋金時即當時也開始廣泛地使用各種鮮豔的礦物顏料(類似今日的膠彩)上色。這種上色方式,會先在木材表面敷上麻布、再多層多次地上色。運用顏料與膠的黏性,讓麻布完整地貼合在木材上。而由於麻布較木材更顯色、保存期間更長的特性,使得完成的佛造像的色彩更加飽和。這些工法一方面讓佛造像更顯生動,另一方面對於木材的防潮防蛀起了很大的功效。而上色的工法傳到日本或演化至明代之後,更常使用上漆或是貼箔的方式表現。
妙古齋,《智行合一》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妙古齋長期在古典藝術的範疇內進行推廣,瓷器、玉器等等領域也多有研究。而歷史中持續漢化的木雕佛造像,相對於紙上的文人筆墨,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理解。於是在國際之間,這種藝術類型漸漸成為各方進入東亞美學體系的入門處。
雖然說作品與資料蒐集不易,甚至比別的藝術類別需要數倍的時間與精力去促成展覽。然而從《智行合一》開始,妙古齋預計將長期的研究成果陸續向與觀眾們介紹。透過學理性的研究,與更多人分享木雕佛造像雋永的美感與精神價值,期望可以一步步地讓相關的美學體系更為大眾所瞭解、喜愛。
《智行合一-千年木雕佛造像藝術》主視覺。圖/妙古齋提供
妙古齋古典美術畫廊
【智行合一】千年木雕佛造像藝術
展期:2021-07-27 ~ 2021-09-27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79號5樓
預約請洽:0905599698

 

妙古齋智行合一木雕佛造像宗教美學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0

0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術機構

2024 : 水彩的擴張水域

2024-12-13|撰文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組副教授 郭昭蘭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