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訪談古典大師古董文物

古典佛造像的《智行合一》 妙古齋珍藏分享宗教木雕美學

妙古齋智行合一木雕佛造像宗教美學

2021-09-08|撰文者:林侑澂

《宋代自在觀音坐山像(左手像)》,81 x 42 x 23 cm。圖/妙古齋提供
世界各地的雕塑藝術,經常是以宗教故事中的形象開始發展的。亞洲的雕塑史也依循著如此脈絡,不同時期或地域都出現了精采的木雕佛造像。從這些佛造像在神韻及姿態的風格演化,也可以看見社會文化發展的過程。妙古齋古典美術畫廊在2021年策辦了《智行合一:千年木雕佛造像藝術展》,就以中國遼宋金時期的數種佛造像為中心,分享了相當深刻的雕塑研究。
展覽取自佛教典籍-華嚴經中內容:文殊菩薩掌管了「智慧」,而普賢菩薩則是掌管「執行」,展名《智行合一》即是兩者意象的結合。藉由展覽,闡述生命諸事均需要兩者相輔相成的體悟。
《宋代自在坐山觀音》,58 x 28 x 20 cm。圖/妙古齋提供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漢朝時期開始向中國傳播,並在唐朝達到了巔峰(源於妙法蓮華經、心經的信仰最常見)。到了唐朝後期,則是以故事性較高的華嚴經信仰最為普及。也大約此時,追求禪定、了悟的概念,成為了大眾對於佛教 / 禪宗的基本認知。接著,華嚴經思想開始與中原文化裡的道德經哲學(傳說唐朝李氏對於原名李耳的老子學說相當推崇)接軌,並和其清靜、空性、自然超脫的追求開始融合。
《金代菩薩坐像》,48 x 28 x 20 cm。圖/妙古齋提供
唐朝是中國最開放包容的一個時代,各方各種的文化技術交流達到頂峰。於是從西邊來的佛教,漸漸成為東亞信仰的主流。而佛教追求的頓悟解脫,很順暢地與道家的清靜超然思想融合。這樣的思維體系漸漸開始影響文人哲學的系統,並且進一步地體現在了藝術之中。
《金代倚坐觀音坐山像》,88 x 58 x 32 cm。圖/妙古齋提供
唐朝之後,東亞經歷了五代十國,佛教已經廣泛傳播至東亞。包括遼(契丹)、宋(漢)或金(女真)等等政權,都將佛教視為重要的信仰。從唐朝進入了遼宋金時期後,南北方的木雕佛造像各自發展。於是各地出現了更多融合民族風格的木雕佛造像。此一藝術類別,延續到了元明清等朝代至今,成為了相當普及的宗教美學。千年來東亞的木雕佛造像隨著時空的演化,大抵可以分為較早的「胡人像」與從南方發展起的「漢人像」兩種樣貌。
《明代華冠妙坐觀音》,91 x 48 x 32 cm。圖/妙古齋提供
從文化傳播的根源探詢,木雕佛造像最早發跡於印度。於是傳播到東亞後,大抵上仍是保留了較多男性的、印度 / 中亞風格的形象。遼宋金時期的木雕佛造像,其形象大多是男性的面容與軀體,呈現為剛毅、威武甚至具攻擊性的形象。姿態較為雄渾、大器、豪邁的樣貌。這與東亞北方、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較為相近。包括觀音菩薩等等神明,均依舊以男性為主。這樣的北方風格,如今大多被統稱為「胡人像」。
《明代(永宣)觀音菩薩 天王自在坐》,161 x 88 x 53 cm。圖/妙古齋提供
保留較多原始樣貌的胡人像,一直做為主流。但到了遼宋金後期、明代初期,漢人勢力重新往北方擴張,木造佛造像的風格也越來越漢化。當時的社會大眾對於慈悲、溫和而平靜的樣貌更容易接受。於是從南方的江浙區域開始,越來越多的神明形象朝著中性化、或是女性化發生轉變。而這也就是如今大多數認知的「漢人像」。

妙古齋智行合一木雕佛造像宗教美學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0

0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術機構

2024 : 水彩的擴張水域

2024-12-13|撰文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組副教授 郭昭蘭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