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高美館李玉玲館長,紀錄《泛.南.島藝術祭》對於臺灣的意義,再觀我們的文史版圖、座標與連結。
2021-11-09|撰文者:林侑澂
娜辛娜.霍海亞 Ngahina Hohaia,《響徹天堂》,多媒體投影裝置, 2009。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完整作品說明)
過去數年,高美館與多間國際頂級的博物館就「大南方South Plus 相關主題的特展」進行合作。熟悉其軌跡者,也可以觀察到每檔國際特展、典藏展、主題展、個展,都像是支持著《泛.南.島藝術祭》的拼圖。這些經驗讓團隊更有能力將學術研究具象化、美學化,最終形塑出了屬於自身的策展模式。
「泛.南.島」不僅是展覽的呈現,也同步分享了影音、座談、互動網站等等內容,將每個細節都完備地記錄下來。除了展覽本身,規劃的前期就開啟了國際策展工作坊,也將此與未來更國際化的亞洲策展論壇連接,為長遠的策展人培育奠定基礎。而對於期望深入瞭解展覽的觀眾,高美館《藝術認證》第96期發行了《泛.南.島航行指南》專冊。有別於一般的展覽圖錄,全方位地從論述、簡介和評論等等方式,將研究成果分享給每一位讀者。
〈從已知到未知〉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海景系列》,銀鹽影像,1986。圖/ (c) Hiroshi Sugimoto - Courtesy of Gallery(完整作品說明)
對於人類這個「陸生物種」而言,從陸地到海洋的過程就像是「跨越生活範圍的邊界」一樣,是種探索新世界的天然本能。一直以來,海洋似乎對於人類有著某種恆常的召喚,讓人們趨之若鶩地航向大海。於是無論是否擁有足夠的航海技術,人們都對於海洋無限的可能充滿了期待。
張致中,《海不平面》,OHP投影機、賽璐璐片、壓克力、金屬構件、海廢繩纜、投影幕,尺寸依空間而定,2021。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完整作品說明)
在子題〈從已知到未知〉中的作品,藉由藝術家們與海洋相處的經驗,側寫著人類文明對於超越規訓的探索。海洋是沉默而無私的,提供了資源卻被人類不斷耗損。這樣的過程中,人類有所成就,但也同時對自然、對其他群體造成了傷害。對於身處當代的我們,「該要如何處理自然困境?」成為了一個被持續反思的命題。於是在展覽中,藝術家們將既定的認知反覆解構重組。探究著從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至今日,人類應該要如何自處的省思。
〈暗黑島嶼〉
邱杰森&莫珊嵐,《雅加達事件簿》,複合媒材、雙頻道立體聲4k動畫、按金古董木框、日本檜木、油性模型漆、機械動力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21。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完整作品說明)
一個群體渡過海洋、遇見另一個群體,最初的起點是對這世界的好奇心。然而當異質文化彼此碰撞之後,人類的天性就產生了兩項負面產物-帝國主義和殖民。在人文世界中,具備南方屬性的群體經常是被殖民者。而在自然歷史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是環境的掠奪者。無論是人對人的剝削,或是人對自然的剝削,都是如今這個世代無法規避、需要克服的共業。
強納森.瓊斯 Jonathan Jones,《無題(達拉馬林)》,木材、樹木拓印,尺寸依空間而定。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完整作品說明)
台灣和許多具有南方性質的地域一樣,持續地在處理的複雜的後殖民處境。子題〈暗黑島嶼〉透過許多不同的途徑與視角,講述著關於人文與自然的複雜困境。兩種甚至多種異質文化,相遇時必然會有所不對等。但也有許多情況並不是相互毀滅,而是有機會彼此交融。即使在今日各群體間依舊存在矛盾,但梳理與鬆綁仍然是值得探求的共同目標。
〈生生流轉〉
Yuki Kihara,《薩摩亞之歌》,五件式裝置;薩摩亞樹皮、織品、珠、貝殼、塑膠、和服,各1750 x 1330 x 150 mm,2019。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完整作品說明)
現代的西方世界,百年來推崇著科學、進步、人類至上甚至物競天擇的知行模式。並向全人類許諾著「未來在前方」的想望。西方世界藉由政治經濟等方式,引領著文明的走向。但這樣的價值漸漸走到了瓶頸,開始面臨著挑戰與質疑。尤其在過去兩年,全球因為傳染病而改變了文明進程,更迫使著人類重新反思「未來該要何去何從?」的問題。
拉黑子.達立夫,《站立之舞》,漂流木雕塑(肖楠、烏心木),300 x 280 x 250 cm,2005。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完整作品說明)
在意識到自身需要改變時,人類開始朝著非西方的世界尋找可能。子題〈生生流轉〉從海洋兼容並蓄、流動性、包容性、公平性等等的特質,提供了值得嚴肅思考的方向。以當代的藝術創作做為討論基礎,試著檢討人類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進一步為了生命的價值、認同和方向,重新尋找可以永續發展的可能途徑。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2024-11-1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1830
高美館30週年,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推出《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典藏展
2024-10-08|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3745
論陳威廷個展「彼岸」|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往何處去?
2024-10-15|撰文者:策展人 曾學彥3824
環顧全球.跨越南方.面對海洋 高美館、國藝會、台亞會攜手展開「第三屆亞洲策展論壇」
2021-10-24|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300
高美館推台紐澳國際連線座談會 串起《泛.南.島藝術祭》的藝術「視」界
2021-09-02|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29
7年深耕孕育高美館的蛻變與新生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卸任
2023-06-30|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