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美術館策展

專訪高美館李玉玲館長,紀錄《泛.南.島藝術祭》對於臺灣的意義,再觀我們的文史版圖、座標與連結。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李玉玲台灣文史策展

2021-11-09|撰文者:林侑澂

〈水系植物生態復甦計畫〉

劉哲安,《Tuturu ki Pusul》,竹編,尺寸依空間而定,2021。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完整作品說明
《泛.南.島 藝術祭》除了展間內容外,也接軌了周邊已整治完成的內惟埤園區(43公頃)。設置了有機地景藝術-〈水系植物生態復甦計畫〉。開始翻轉了過去園區與美術館的分離關係,透過空間的統合,打造了友善的生態場域。
盧建銘,《南島原生與復甦行動》,尺寸依空間而定,2021。圖/ 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完整作品說明
回望園區在整治之前,面臨的是「如何與外來物種相處?」的課題。非原生的植物,曾經一度阻隔了複層植物的生長。而在經過整治後,不同生長需求的植物漸漸復甦,重現了生物多樣性。值得關注的是-復甦與復育不同,並非是完全回復到曾經的樣貌,而是以現況重新打造適合的生態。這樣的經驗過程,若是投射到全世界的文化趨勢,也與《泛.南.島 藝術祭》所體現多元價值觀對接。

思辨

東冬.侯溫 Dondon Hounwn,《Hagay》,三頻道錄像,2'00"、2'00"、2'00",尺寸依空間而定,2013。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完整作品說明
台灣社會經歷了多次的後殖民和三十餘年的自由化,可說是全球組成元素最豐富的文史主體之一。從相遇、衝突到對話,過程中有太多的面向值得深究。但即使台灣在當代藝術的論述中,經常會使用跨越、重構、換位等等詞彙。卻一直未有完備的、能去除立場的機制被建立。
張恩滿,《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花窗彩繪、刺繡、影像,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完整作品說明
《泛.南.島藝術祭》最初從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出發,關心的範圍擴延到台灣原生孕育的當代藝術,並且與同樣具有南方性質的文史主體對話。在這之中值得重視的不單純是展覽本身,也是策辦脈絡所體現出的「自由氣質」。
這份成熟的自由,指向的並非恣意地無視框架、並非主觀地對抗體制、也並非自顧自地抒情。反而是透過高度的理性,將多方的意志及觀點互不衝突地並置。以此建構出可檢視、可理解、可討論的立場與平台。這樣的展覽讓人印象深刻,在提供美感物件的同時,也自然地開啟了參觀者的自我應證。

《泛.南.島》

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再單純是追求進步的未來。而是有能力反思過去的經歷,提出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想望。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對於美術館的期望也漸漸擴張。當然,單檔展覽並無法論述所有課題。但是就如今而言,相信《泛.南.島 藝術祭》有很大的機率,將會成為台灣文史發展的重要參照。
林介文,《我的傳統服飾不傳統》/《生而死而生》/《我的身體半座山》,綜合媒材,尺寸依空間而定,2012。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完整作品說明
談及藝術,往往自然就談及夢想。逐夢的工作不會容易,猶如藝術家創作需要執著,展覽的策辦有時也是更加龐雜的群體工程。在《泛.南.島 藝術祭》中,高美館的各部門都扮演了關鍵角色。研究、典藏、教育和推廣團隊不再平行,而是緊密地互相協作。展覽的內容也從館藏、邀請到委託,將層次豐富的作品組織在一起。若就台灣的藝術行政和策展方法論而言,均寫下了很有意義的紀錄。
高雄市立美術館首屆《泛.南.島藝術祭》的發表,在文化、歷史、藝術方法論而言,開啟了一個新的語境。就像是個的里程碑,標示著高美館團隊在文化、歷史與美學的進程中承先啟後的用心,也標示著「美術館做為城市美好生活存在」的實踐。相信無論什麼樣背景的觀眾進入展覽之中,均能夠感受到豐富的多元思考,獲得屬於自己充實的收穫。
Yuki Kihara,《隔離島》,光柵印刷,5 + 2 AP版次,109 x 152.5 x 4.5 cm,2021。圖/ Courtesy of Yuki Kihara and Milford Galleries Dunedin, Aotearoa New Zealand(完整作品說明
延伸閱讀:

《泛.南.島 藝術祭》全展完整作品說明
《泛.南.島 藝術祭》藝術家影音導覽
《泛.南.島 藝術祭》官方網站
《泛.南.島 藝術祭》相關報導

.高美館專題:《靜河流深》《裸》《太陽雨》《刺青》《南方作為相遇之所》《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高美館重開館》我們約美術館吃午餐
高雄市立美術館。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 藝術祭》主視覺。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李玉玲台灣文史策展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2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人物

焦點新聞

美術館時事觀點

7年深耕孕育高美館的蛻變與新生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卸任 

2023-06-30|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