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19-11-13|撰文者:林侑澂

(中)高雄市立美術館李玉玲Yulin Lee館長與(左)策展人朱利安 Julien、(右)策展人安妮 Anne,於岩崎成格(黃炎Shige)作品《刺青計畫:紋身「體衣」設計》前合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高雄市立美術館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Jacques Chirac)所共同主辦的特展《TATTOO刺青-身之印》,在歷時兩年的協調策劃,終於在台灣與大眾相見。延續高美館長期研究關注的「South Plus大南方的多元史觀」,對於「南方」與「身體」兩大主軸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今年選擇策辦《TATTOO》特展,梳理了跨越疆界、縱貫五千年人類文明的樣貌與視點。藉由刺青這一「最貼近身體」的形式作為連結媒介,探索著身體與靈魂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文化只有差異,沒有優劣的核心價值】

傑克.維佐薩 Jake Verzosa,《僅存的卡林阿族刺青女性》,菲律賓。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凱布朗利博物館是為法國四大博物館之一,館藏了法國官方「非歐洲的」文物與藝術品。多年來以「文化只有差異,沒有優劣」作為宗旨,在不同主題的策展中展現了尊重與包容,充分的體現了當代文化平等交流的精神。
作為全球首間收藏刺青藝術的博物館,為了再現人體的質感,凱布朗利博物館與電影特效產業合作,研製出了「特殊人體翻模的矽膠模型」提供藝術家創作。在2014年初次發表《TATTOO》時受到了極大的迴響,同時也在社會上掀起了刺青適不適合進入美術館的討論。而後展覽自巴黎巡迴至多倫多、洛杉磯,共已累積了150萬人次參觀。今年在高雄發表了台灣版本之後,下一展也將至莫斯科巡迴。
(左)安力.給怒,《斷箭2015》,麻布油彩/裝置,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藝術家來自泰雅族梅嘎浪部落,以繪畫紀錄了泰雅族的刺青文化。(右)王有邦,攝影紀錄魯凱族好茶部落年長女性的生命史,作品中可見到年長女性手背上的部落傳統刺青圖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將人體作為藝術品載體的刺青,很大程度地記錄了不同文化體系中「身體觀」的衍變。無論是身分認同、文化傳承、族群記憶,甚至是超自然力量的連結,《TATTOO》都展現了跨領域、跨地域、跨越歷史的關懷。在展間的規劃上,高美館形塑了多重觀點的思辨可能。讓觀眾們藉由身體凝視靈魂。體驗五個不同的子題展間時,所感知到的不僅僅是「來回毫米之間,探索身體最深的表層」,同時也是「探索人類文明最深的表層」。

【I. 從全球到邊緣】

在文明洪流中,無論是做為群體認同或身分表徵,刺青一直都是各具特色的文化實踐。但在基督教文化興起、歐洲海權的擴展的過程中,刺青漸漸被標誌為了社會邊陲者的印記(此狀況與東亞的儒家文化圈類似)。但是人們「用身體表現圖案」的企圖心,並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消失。於是在19世紀末期,許多的水手、軍人、表演者甚至戰犯,開始在主流文化之外,以刺青展現出了各自的生命力與價值觀。
何經泰 Ho Ching-tai,《都市底層-土生》,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台灣藝術家何經泰的社會寫實攝影作品《都市底層-土生》,取材自1990年代的台北縣。被拍攝者:土生,來自維吾爾,1949年隨著政府來台。顛沛流離的一生都在社會邊緣打轉,拉過黃包車、混過黑社會、殺過人坐過牢。拍攝照片時已經60歲,土生窘迫地在繁華都市的邊緣成為了流民。身體上的刺青和刀疤,是為了求生在各階段留下的痕跡,無奈這些印記也加重了大眾對於社會邊緣者的負面印象。作品深刻紀錄了一具滿佈滄桑的身軀,也藉此坦然地敘述著沉重複雜的生命狀態。

TATTOO刺青 身之印高雄市立美術館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 從身體凝視靈魂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2

0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