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8|撰文者:陳晞
有「基」可循
「當我們看到《病毒之愛》時,就很欣賞林沛瑩在創作觀念中的柔軟度。」洪建全基金會副董事長暨執行長張淑征於記者會上表示,這也是第三屆銅鐘藝術賞之所以選擇林沛瑩的原因之一。基金會邁向50年之後的贊助思維,從以往典型的計畫執行補助逐漸轉向到研發支持,在國內民間基金會的贊助類型中可謂少見。似乎與TextielLab對藝術家合作的態度不謀而合。張執行長亦是曾獲得國際獎項肯定的建築師,她知道不以完成品的結果評判成敗,才是具有前瞻思維看待藝術實踐的方式。
在林沛瑩「互生」的創作剛開始時,基金會便牽線讓她與主要從事幹細胞治療與基因檢測的訊聯生技公司「聊聊看」。而經過這一聊發展出的《相即共⽣練習簿-族譜X》,則拓展了藝術家對於病毒圈與人類在物種演化之間的族譜關係。林沛瑩將自己血液檢測結果中的基因組成,做成基因的家庭相框,以及有病毒化石意涵的的錄像,
《相即共⽣練習簿-族譜X》作品局部於展場。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相即共生練習簿 - 族譜X》病毒化石的錄像式呈現,紅色訊號表現病毒在人體出現的頻
《相即共生練習簿 - 族譜X》作品局部。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這其中的家族成員有病毒的「化石」。藝術家解釋,這些病毒在基因裡面太久,無法脫離,已經與生物合為一體。「例如產生胎盤的基因,應該是來自類似HIV病毒的基因。它可以讓細胞壁之間好像沒有隔閡,所以才能產生特殊的胎盤結構。病毒也因此促進物種演化。」
這種演化既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在《邊界溶解》中,林沛瑩與工作坊成員就討論了不同人設在感染病毒之後,心理狀態的前後影響。它們並不一定致命,但很有可能在個體的思想上產生構造改革,進而影響社會。這些作品使《合生體初生宣言 (人類版)》中的宣言更加有「基」可循。它作為最後完成的作品,被擺放在展場最前端,既作為開啟觀者想像互生的序曲,也作為跨技術媒介探討互生的總結。
作品《合生體初生宣言 (人類版)》於展場。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在「互生」的實踐過程中,她以現代的微觀與分析技術,證明那些難以透過人體感知的生命價值(畢竟病毒是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存在),然後在視覺化的研發過程中,與協作團隊推演新的造形技術。不少當代藝術家都曾以多樣的視角與立場探討共存與共製的關係,有時候我們會從「巫」的意象來對這樣的創作實踐進行聯想,但林沛瑩並不是巫,也非泛靈信仰者,而是以科學技術揭露個體如何作為「非一體的整體」,儘管可能在意見上僅有一線之隔。也因此,當藝術家在命名英文展名時,她選擇了「Inter-(Being)」,而非一行禪師所稱的「interbeing」。是那些標點符號將兩個字詞連結成一個具有多重語意的字詞,也是那些病毒中的基因使病毒圈與人類互生。
藝術界受「跨領域」困擾多年,然而在林沛瑩的「互生」中,我們或許可以從跨領域這個迷障中看見一些更實在的東西。林沛瑩的創作過程鏈結了不同的專業技術,在這個意義上她更像是一位媒介藝術家 ( 如果我們可以允許這種稱呼的話 )。林沛瑩作為標點符號、作為基因也作為迷因,她鏈結織品造形技術、基因檢測技術、身體表演技術,並且在視覺化過程中,讓人意識到技術與材料本身的媒介性,以及背後隱含的意識形態。於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在藝術的媒介特異性被解放之後,技術媒介又將如何在結盟的創造過程中,使彼此的交互產生積極意義?
註1:摘自第三屆銅鐘藝術賞「互生Inter-(Being) 林沛瑩個展」介紹文字。
▊ 銅鐘藝術賞 TUNG CHUNG PRIZE
「銅鐘藝術賞」是簡靜惠女士為紀念父親簡銅鐘因文學、藝術與電影養分豐富生命而設立,每年捐贈100萬元,2015年開始以文學獎勵傑出文學家,2018年起延伸為藝術賞,延續洪建全文教基金會「播種」精神,由副董事長張淑征負責策劃,以文化創投的前瞻概念出發,遴選一位具獨特視野及國際觀的台灣當代藝術家,基於對藝術家創作理念的信任,在概念階段即給予肯定,並支持其藝術的實踐。
2018年許家維《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從數位時代物聯網智慧串聯看殖民時代以物易物的跨文化連結;2019年鄭先喻的《同化者》,探索人文與科技存在的焦慮和時代議題;2020年林沛瑩《Inter-(Being)》,開啟病毒生態圈在人類及物種間的文化結構。
開幕合影,左起洪建全基金會洪裕鈞董事長、副董事長暨執行長張淑征、銅鐘藝術賞贊助人-簡靜惠、藝術家林沛瑩、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謝翠玉執行長、荷蘭 Instrument Inventors Initiative 董事-傅文沁、訊聯生技細胞實驗室協理 Martin Sieber。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 展覽訊息
展期|2022.01.07–02.28 (週二-週日11:00-18:00)
地點|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 通信分隊展演空間Art Space III
主要贊助|簡靜惠女⼠
主辦單位|洪建全基金會/覓計畫
協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協力夥伴|訊聯生物科技
設備贊助|台灣松下電器
製作贊助|Instrument Inventors Intitiative、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StimuleringsFonds
REACTIONS
1
0
0
0
0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楊登棋
雙「館」齊下,香港故宮、M+博物館藝文新地標,串聯起西九文化區的傳統美學和當代藝術
ART TAICHUNG 2022 台中藝術博覽會7月15日盛大開展!10年深耕中台灣藝術市場,首度進駐台中林酒店
「SHOOTING-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華山開展,展出自1942年開始80年間得獎作品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專刊 今起全通路正式登場!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時事觀點【第20屆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節目橫掃二獎項 人力飛行劇團《感傷旅行》、《王子.哈姆雷特》兩作品獲獎豐收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遊戲引擎動畫創作獲視覺藝術獎
2022-07-02|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