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個展美術館

從框架之間到物象之外: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疊加的詩意》王董碩個展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疊加的詩意王董碩段存真抽象繪畫

2022-06-02|撰文者:林侑澂

王董碩,《重複的規則》,油彩、畫布,41 x 31.5 cm,2018。圖/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提供
歷史終究不斷重演,群體或個體都身在循環之中。生活中經歷過的或正在經歷的事物,似乎也一直在重複。有感於此,王董碩嘗試在《重複的規則》中探詢不一樣的出口。藉由更本能、更具身體感的筆觸,誠實地抒發迴圈中的情緒。或者說王董碩此作試圖描繪的是情緒的運作,而非單一情緒的本身。值得注意的是,大約在這時間段,王董碩的構圖開始舒展、開始超畫面邊界。漸漸藉由「圖地關係」的解放,開始以更宏觀的視點檢視自我。
註:圖地關係,意即背景與主題形象的關係。
王董碩,《集體焦慮》,油彩、畫布,145 x 180 cm,2019。圖/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提供
或許是生命經歷的累積、也或許是疫情的影響。王董碩近年的關注從「自身」與「框架」的對應,開始向外延伸。陸續將對於「群體」的觀察納入畫中。作品《集體焦慮》即是反應了對於我們身處的台灣、對於共同生活的群體觀察。如今的台灣進入了後學運時期,人們對於政經議題的關注及參與成為了某種生活模式。而每兩年一次的選舉制度,也不斷地提醒著人們做為社會一員的權利與責任。隨著參與的增加,人們對於公眾事務的感受越來越複雜,最終形成了集體焦慮的社會氛圍。面向著這樣的群體狀態,王董碩將一圈一圈的不規則球形串聯,在陰鬱的棕色裡旋繞成環。在簡明的構圖中,又建構了難以歸類的視覺空間。藉由種種的難以界定,詮釋著人們反覆與焦慮相處的意識狀態。
王董碩,《不愉快的肖像》,油彩、畫布,91 x 72.5 cm,2019。圖/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提供
雖說近年王董碩逐漸將群體觀察納入創作考量,但整體上仍以自身的經驗為主軸。例如《不愉快的肖像》等等以肖像為題的作品,雖沒有明確的自畫像定位,卻將心中不愉快等等的狀態「擬人化」。透過約定俗成的肖像畫構圖,讓虛擬無形的事物成為被描繪的客體,記述著王董碩自觀的過程。也透過這數件作品中,更加明顯地展現出王董碩做為一位「觀察者」的角色。
王董碩,《世界》,油彩、畫布,162 x 130 cm,2021。圖/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提供
隨著生命經驗的累積,王董碩對於複雜的群體處境更加關注。於是作品所思辨的範圍,也隨之擴增。作品《世界》中,王董碩以更宏觀的視點,詮釋著肺炎疫情爆發之後,整個世界對於未知疾病的不安與恐懼。運用細碎散落的筆觸,模擬著充滿未知的後疫情社會,似乎很難設想接下來會如何發展。灰與白的層次滿滿地堆疊在畫面中,均質化的構圖去除了圖地關係。隱約的一抹白雲,在清晰與模糊之間、是與不是之間、理解與猶豫之間緩緩浮現。以看似隨意、實則嚴謹的筆法,描繪著人們身處巨大不確定感時的群體經驗。
王董碩,《暗潮》,墨、鉛筆、紙,65.5 x 50.3 cm 3件,2021。圖/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提供
越是身處未知,人們越會本能地尋找希望。作品《暗潮》使用了濃郁的墨和略帶反光的鉛筆,將不同質感的黑色並置在了一起。移動觀看的角度時,厚重的、局部的鉛筆筆觸像是幽微的銀色星光,在墨上形成了閃爍效果。於是王董碩在看得見與看不見之間,描繪著防疫生活中的想望,也映照著生命的表層與裡層。
王董碩,《相左》,鉛筆、壓克力彩、木板,50 x 61 cm,2013。圖/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提供
如何描繪焦慮?如何描繪束縛?如何描繪落差?如何描繪釋懷?如何描繪懷念?如何描繪希望?這些虛擬的事物,能否直接用視覺結構來表達呢?王董碩不斷地探詢將這些抽象的意識狀態,重現在畫面中的方法。甚至再進一步地,探詢著如何將自身的主觀,「更有效率地」藉由視覺傳遞?
寫實是視覺藝術重要的環節。而對於王董碩而言,動詞的「寫」和受詞的「實」並不局限於具象的客體。也就是說,王董碩所思考的是:「當『被寫的實』是一個抽象事物時,要如何將其完備的呈現?」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疊加的詩意王董碩段存真抽象繪畫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2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