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2|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王董碩(1978-)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大學)、法國賽爾基藝術學院(研究所)接受了完整的藝術學院訓練。完成學業後,在巴黎生活、創作了大約十年的時間。2013年回到台灣後,做為專職藝術家創作至今。2022年王董碩回到母校、邀請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段存真擔任策展人,在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發表《疊加的詩意》個展。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疊加的詩意》王董碩個展,展場入口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的前後都有著大面的玻璃落地窗,校園的自然光線時時刻刻在展間裡流轉。舒適的環境與王董碩畫中的意境,交疊出了讓人驚喜的渾然天成。在此氛圍中,《疊加的詩意》不疾不徐地將王董碩返台十年的創作,進行了完整的梳理,建構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美學場域。
步入展間,自然會感受一陣清透的氣息。而當細觀作品時,則是彷若看見了意識存在的軌跡。似輕實重的氣質,一時之間讓人有點難以定位。最終在畫作與場域交互相融的過程中,讓人感受一份逐漸沉靜的沉浸。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疊加的詩意》王董碩個展,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王董碩的繪畫是極簡卻充滿溫度的抽象,也是將意識狀態做為描繪主體的典型。透過不同的媒材與技法,轉譯精神世界的豐富樣貌。展覽中時間較早的創作著眼於王董碩面對框架時,意識運作的軌跡與感受。接著隨視點漸漸切換,會感受到王董碩一點一滴地將群體經驗融入作品的思考中。畫面所呈現的各種狀態源於社會現象,更源於藝術家個人的特質。然而無論是面對框架或群體,王董碩的藝術都不試圖去對抗、拆解或重構些什麼,而是忠實地呈現身處其中的經驗與體悟。
王董碩,《其中- 4》,油彩、畫布,150 x 150 cm,2016。圖/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提供
王董碩,《2》,油畫棒、油彩、畫布,53 x 45.5 cm,2016。圖/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提供
不同框架作用在不同個體的精神裡,會衍伸出不同的符號。王董碩在《其中-4》和《2》之中,借用了「杯子相疊」的意象,隱喻著身處框架之間的處境。《其中-4》像是掃描、透視的線條,形成了交錯反覆的空間。暗示著桎梏中的迷惘或壓抑。而《2》的深色、厚實肌理,讓空間的交疊顯得曖昧而沉重。當兩件作品並置時,看得清與看不清的空間形成了饒富興味的對應。將王董碩對於框架的感觸,細膩地側寫了下來。
王董碩,《空的角尖》,炭筆、炭精筆、油彩、畫布,130 x 162 cm,2016。圖/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提供
藝術家從來都是最熱衷自我折磨的一類人。作品《空的角尖》將理智與情感間、鑽牛角尖的「角尖」引為題材。遠望時,構圖像是正反兩個水滴形。近觀時,則會發現空心和實心的兩個錐體。面對複雜的情緒,王董碩並不去描繪瞬間的極限。而是將一整段遲遲想不通、無法釋懷的自溺經驗,以旁觀的角度記錄了下來。在幽默的主題之下,隱約牽引著觀者沉入錐體之中。
熱門新聞
1
歷史與神話的拆解重組,宜蘭美術館「錯置的視界—林正仁雕塑展」,再思傳統與當代的關係
ART TAICHUNG 2025:在當代藝術的對話中,看見台中的文化跨界交流,精選十二件作品引領探索
文化節點的轉譯:ART TAICHUNG 2025 從藝術應用到城市共構的平台實踐
全手工的舞蹈史——《從指尖開始》
金車文藝中心「2026金車美展徵件」起跑!開放平面、立體與跨域創作投稿,7月31日前完成線上報名!
暑期強檔!桃園市立美術館首度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特展邀請親子觀眾想像環境永續的新世界
2025「堤頂之星2.0」入選展「合作與和做」:以策展人與藝術家的合作為起點,重新探問展覽製作的可能性
臺灣館登場首屆烏蘭巴托雙年展:以「島嶼記憶」為題,暸望科技發展中不被科技邏輯規訓的碎片
臺南市美術館「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探論臺灣美術、社會現代化進程與世界的互為關係
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We TAIWAN」 核心展覽「臺灣光譜」 向世界閃現臺灣文化的混融光暈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藝博會202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及台北藝術週 公佈主題及展會參展名單 締造當代藝術多元包容生態
2025-07-14|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