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5|撰文者:林侑澂
人文與科技隨著時空不斷衍進。人們生活在這個環境、享受著所謂的,卻又總是期待著能夠回歸到某種樸質的純粹。
藝術家林瑩真出身於醫療背景,卻在工作數年後毅然轉身,投入藝術學院。在臺灣藝術大學的美術系,陸續完成了學士和碩士學位。在藝術創作的領域,林瑩真一直都勇敢而真誠前行著。2022年林瑩真與多納藝術合作發表了《野境》個展,分享近年的繪畫及雕塑作品。同時以兩種形式,一點點地探詢著人做為萬物之一、生命最原初的樣貌。
林瑩真,《Flowers》,壓克力彩、色粉、油性蠟筆,91X116.5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經常以動物和植物做為主題,林瑩真特別對於「誕生於人類之前的物種」非常感興趣。大自然的各種生物,分別有著自己的特殊性或生活習性。林瑩真認為這些動植物們隱隱像是守護者一般,對應著大自然所賦予的任務、支持著大自然的無形循環。由此出發,林瑩真藉由動植物的種種形象,在作品中記述了對於生命本質的觀察與體悟。
林瑩真,《虎 Tigers》,壓克力彩、色粉、油性蠟筆,160 x 130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一直以來熱衷於閱讀,林瑩真的書架、書單上最常見的是動物文學、生命文學的書籍。這一次個展也深受Marlo Morgan的著作《曠野的聲音》影響。林瑩真從書中的內容獲得啟發,試著去探尋人類與自然萬物的連結與相處。並且發現到生活中附加的、外在的事物,經常會成為生命的包袱。林瑩真認為當人類能夠從現實的紛亂中,回歸到生命的純粹時,周圍的環境會出現很真切的回應。而當人類不再執著於過多外物時,心就有可能找到自己。於是林瑩真在創作之中,一點一點地屏除對於心靈的感擾,進而將生命原貌轉換為視覺藝術。
林瑩真,《狐 Fox》,壓克力彩、色粉、油性蠟筆,72.5X91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林瑩真在個展中大量使用了動植物具有野性的形象,呼應著人與自然之間既流動又平衡的關係。經由繪畫與雕塑的實踐,細細地梳理感知。借鑒《曠野的聲音》書中內容,將澳洲原住民的自然觀與當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對照,再一次重新學習如何成為「真正的人」。
註:《曠野的聲音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 》由美國醫生瑪洛.摩根Marlo Morgan(1937-)所著,初版於1990年發表。將作者橫跨澳洲沙漠、原住民部落的生活見聞做了詳細的介紹。其中澳洲原住民與大自然相處、溝通的方式,提供了林瑩真諸多反思之處。
林瑩真,《綻 Bloom》,壓克力彩、色粉、油性蠟筆,91x116.5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野境》發表了雕塑與繪畫兩種形式的創作。然而它們並非是兩個系列,而更像是在一個主題之下,相互呼應、相互佐證的兩條詮釋的途徑。同時進行兩個類型的創作,林瑩真也試著銜接繪畫和雕塑的觀念。而創作的過程大多是從造型出發、經由媒材的運用,最終再思辨符號的意義。
過去的繪畫中,林瑩真擅用較低彩度的方式創作。近期為了尋求不一樣的視野,林瑩真有一段時間刻意擱置了畫筆,開始重新學習金工、陶塑或版畫等等媒材。期望透過新事物的學習,開啟突破慣性的契機。有趣的是,在「捏陶」過程中所獲得的塑形經驗,也反向地對於林瑩真的繪畫產生影響。尤其在於筆觸的運用,林瑩真在厚薄輕重的控制上越來越顯得自由。
林瑩真,《食蟹獴 Mongoose》,壓克力彩、色粉、油性蠟筆、畫布,45.5X53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有別於過去的視覺風格,林瑩真本次個展呈現出更加鮮活的筆觸、並將明度及彩度增強。林瑩真的系列繪畫以壓克力彩、礦物色粉和油性粉彩為主要媒材,也會在使用西畫的色粉在其中。多種不同質地之間,林瑩真經過反覆取捨,鋪將意念與媒材揉合。也將捏陶的觸感經驗、立體經驗運用在不同性質的媒材上,使得畫面呈現出了肌理豐富的層次感。讓創作不再僅是造型的建立,也同時是空間氛圍的建立。
關注於大自然中、人類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連結,林瑩真取材動植物的方向,並非是日常的寵物或盆栽。而是以具有特殊性、造型有趣的生物為主。尤其日常不會見到的動物,牠們所帶有的距離感、神秘感,形成了某種介於想像與真實之間的氣質。林瑩真借用了這樣的氣質,試圖在創作中進入有形世界之外的討論。
REACTIONS
2
0
0
0
0
熱門新聞
1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5 展前熱身,展商名單及亮眼計畫公開,推出首屆《新生維度藝術家獎》
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114年「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初選徵件4月7日開跑!
首都藝術中心領軍台灣藝術家 進軍2025 BAMA釜山國際藝術博覽會
不只是燈火輝煌——邱杰森、莫珊嵐談「2025台灣燈會在桃園」中的藝術策展經驗
打造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4月25日正式開館,4月8日起試營運,三大展覽搶先看
小說為骨、藝術為肉,有章藝術博物館「陳美玲」重現1960至1990年代台灣女性的韌性
類比至數位時代的影像生產,北美館「時代劇場」探問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2025《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市場總值按年下跌,較低價位市場持續蓬勃,交易數量仍增加
川普祭出的「對等關稅」與「恢復美國歷史的真相與理智」將會對美國藝文產業帶來何種衝擊?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藝術機構洪建全基金會三大計畫 點燃台北當代藝火 4月起接力推出委託、策畫鉅作——許哲瑜「災變論」、「Making of…Li Yi-Fan李亦凡」、李奧森「Stereoblind」
2025-04-10|撰文者:洪建全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