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訪談時事觀點

地圖疊層的共時性:邱杰森製圖中的手工、勞動與地理記憶

邱杰森製圖拓樸學Mapping雅逸藝術中心

2022-07-29|撰文者:張家馨

 

當我在翻閱地圖的時後,它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時間的閱讀與閱覽,只是你在穿越不同時空的時候,它會產生某種擺盪,甚至你可以標定自己,想像自己可能在哪個物理空間。我試圖將這種比較平面的介質向下挖掘,呈現一種能夠穿越平面的狀態。-邱杰森創作自述

研究地理學的專家學者透過各式儀器精密計算這個3D的立體世界,接著再以符號、數字與文字等,將這些維度空間簡化與符號化後,逐步統整成大家容易觀看和理解的數據於2D的平面紙本中,成為能夠掌握於手掌中帶有地名、地形、經緯度等符號的地圖。有趣的是,邱杰森(1986-)對地圖的再現,則是將已經被壓縮成平面狀態的立體空間,再次立體化,只是這次的立體化是建立在負空間中,透過挖掘、減去、簡化等方式,呈現出夾層於2D與3D之間的立體狀態。
當道路不斷增加、地形不斷改變時,我們對地圖的繪製便永無止盡,而起初它的出現無疑是人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幻想以及權力象徵中對自己國家領土有幾斤幾兩重的猜疑,因此有著地圖測繪師的角色。特別是在中世紀,那個沒有過多衛星儀器可提供參考的時代,僅由宇宙學者或測繪師們透過身體的感官經驗與研究,逐漸形構出這個世界的容貌。
邱杰森作品-〈北德意志〉,紙本地圖,30x22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作品-〈深入小法蘭西〉,地圖紙本,22x30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作品-〈英國〉,地圖紙本,86x63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今年七月於雅逸藝術中心個展「後·製·圖」展場一隅。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邱杰森今年七月於雅逸藝術中心個展「後·製·圖」展場一隅。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即便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有了更多關於這個世界的資料,但是從眾多的紙本地圖可以發現,一直以來我們對世界的描繪就並非是寫實的狀態,經過各個世代、人群或種族世界觀的不同,對真實世界的簡化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僅能盡可能的透過對地球的研究以及各式的統計數據,再現出能夠提供我們探路與瞭解地形的紙本資料。
而地圖的繪製除了是對這個世界的再現之外,在某種程度上也象徵著我們深怕遺忘土地上的任何一個蛛絲馬跡。換句話說,它就像是我們一直以來對土地、地形、地勢探究後的紀錄。
在邱杰森的製圖中,卻是跳脫歷史上任何一個地圖繪製術(Mapping),透過地圖的重疊、挖空,或減少,藉由拆解、組裝與重塑地圖諸般元素,企圖在空間拓樸的規則中,使錯綜複雜的複層平面交織,賦予它變形後新的樣貌,嘗試創造出地圖繪製術的後繼(Post),以不同的媒材表現方式,重燃地圖在形式上或概念上的可能。
在這樣的前提下,邱杰森將地圖物件化,透過大量的手作與身體勞動,將現成物向下挖掘、掏空,經由重新拼接、組構和排列組合後,原先被記載的地方被挖空的只剩下它的外框。而存在於不同空間的地理位置與場域被迫平行於同一個圖層中。這樣如同披著羊皮的狼的偽裝,先從平面建構出立體空間開始,接著在上面添著道路名稱、經緯度、分岔路等,一如往常地套上地圖組合的模組,悻悻然地維持他看起來還像是「地圖」的地圖,然而卻少了實際能夠替我們指路或探究地形的功能,成為藝術家對世界觀的詮釋。有如電腦繪圖軟體中將文字建立起外框,轉換成點陣圖像,自此它不再是文字,而只是擁有那個文字的外表。
邱杰森今年七月於雅逸藝術中心個展「後·製·圖」展場一隅。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邱杰森今年七月於雅逸藝術中心個展「後·製·圖」展場一隅。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邱杰森作品-〈進入法蘭西〉,地圖紙本,36.5x52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作品-〈後現代足跡-紐澳〉,地圖紙本,34.4x25.2cm x2。圖 / 邱杰森提供。
藝術家邱杰森。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將這樣的過程形容為一種「變形狀態」,與原先數學性的、理性的、統計式的繪製術相比,他的再現範圍縮限在自身曾經去過的地方,並且附著於藝術家的身份底下,使他能夠有意識地選擇地圖上要與不要的資訊,再藉著大量的勞動,和感受性的(feeling)美學狀態的加入,試圖以藝術的感性形式探勘世界,期待自己能夠以藝術家的身份扮演一種賦權的角色,重新擷取這些符號語彙轉換成另一種新的語言形式,而不是讓它只停留或重新回到現實的物理空間中。
「『空間不只是讓人進入,而是有人的進入它才有辦法創造空間』。作品也是一樣,它跟人之間並不只是一種靜態的呈現,他可以連結空間,使之產生某種擺盪。這種擺盪,甚至某種不確定性,正好呼應了我們人的存在跟空間某種的關連性。」邱杰森以人文地理學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1935- )曾提出的概念為例,思索著如何跳脫出地圖平面或靜態的架構、如何再現地圖的同時,也能夠模擬出共時性、空間交疊,以及人的身體感在地圖中留下的軌跡。因此,他作品中不斷出現複層的狀態,透過紙張的堆疊、挖掘、切割等方式,嘗試將不同的地理位置於同個時間重疊在一起。
邱杰森作品-〈網絡世〉,三分鐘無聲動畫,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作品-〈深度里昂〉,地圖紙本,29x21.5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近期嘗試的創作《Terra Covid》,將平面地圖轉換為立體的圓球狀,再透過高溫的熱風槍將藍色和綠色的口罩融於表層,堆疊出地球的外觀,除了對應現今因疫情長期戴著口罩的窘況之外,抑是藝術家長時間對平面轉向立體,在某種程度上推移出空間感的變身嘗試。而此系列製作過程的影像紀錄,更有如沖印照片之前的底片,是能夠作為邱杰森投入勞動、身體意識以及時間積累的重要佐證。
而最早於台北市中山區新光三越百貨穿堂展出的作品〈網絡世〉,隱喻著世界各地的舶來品以百貨公司為集散地,進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並將原本的紙本地圖拆解後,重新編排與組合成能夠相流通,以及穿梭於不同地理位置的數位影像,並在熙來攘往的台北商業匯聚地,與人潮產生互動,跳脫紙本地圖中,人與道路、地名、地形之間的觀看關係。
邱杰森作品-〈阿爾法之星〉,不織布口罩、19世紀古董展台,直徑35x H44 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作品-〈歐羅巴之星〉,地圖、日本檜木、霧黑烤漆不鏽鋼基底,H46cm、球體直徑30cm。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作品-〈深入日本〉,地圖紙本,27x22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作品-〈深入柏林〉,地圖紙本,16x26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作品-〈深入新台灣〉,地圖紙本,21x29.5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就邱杰森的身份而言,既不是地圖測繪師,也不是地理學家,但是當他透過藝術的美學介入,便有理由能夠瀟灑的捨棄地圖繪製中強調理性、科學、精準的將地貌、地形和地點呈現出來,離開純粹的地理位置,並輕易的選擇地圖上道路、河流、山脈的去留,以具有宣示主權的意味,刻意留下他曾經走過、經過,或生活過的地方,再經由大量的身體勞動,和筆刀一切一劃的在紙張上游移,僅是深怕遺忘他對地方的感受記憶。
「在繪製地圖的過程中,很大程度是跟現實環境作串聯。」如此一來的記憶寄託不只是邱杰森對地理位置作上的記號,同時也象徵著藝術家的學習經歷與生活背景。最早邱杰森就讀臺灣藝術大學古蹟修復系、輔修美術系,畢業之後赴中國廣州美院,以及法國蒙佩利爾地中海高等美術學院研讀美術碩士。對他來說,地圖的繪製除了作為記憶他曾經去過的地方之外,在作品中不斷出現的複層狀態,就像是他在國與國之間空間跨度的鏈結與情感投射;除此之外,手工的製作地圖,亦反映到邱杰森在古蹟系就讀時對工具與材料的專研,那是來自身體的記憶。透過雙手慢慢地雕琢和修復文物,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選擇最純粹、最勞動、最血汗的製作方式,再現屬於藝術家世界觀的地圖。
邱杰森作品-〈深入諾曼第〉,地圖紙本,14x22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作品-〈深入西阿爾卑斯山脈〉,地圖紙本,91x120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作品-〈北海〉,地圖紙本,28.8x101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作品-〈愛爾蘭〉,地圖紙本,28.8x42cm,2022。圖 / 邱杰森提供。

邱杰森製圖拓樸學Mapping雅逸藝術中心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2

2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個展

從「感性製圖機器」到「當下即是景」 — 戴明德即景成畫之圖像生成系統

2023-08-10|撰文者:莊宗勳/策展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博士/藝術家3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