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0|撰文者:林侑澂
盧昉,《保安宮劇場 Baoan Temple Theater》,油彩、畫布,126 x 215 cm, 2021。圖/多納藝術提供
盧昉成長於基督教家庭,從小就對於聖經故事非常熟悉。這些知識的累積也在留學時期,幫助盧昉順利地進入文藝復興的美學脈絡。無論就形式或者內容層面,盧昉都進行了相當深刻的鑽研。自然而然地,基督教信仰和文藝復興藝術,成為了盧昉最熟悉的兩門學科。
也由於長期以來的學經歷、成長背景,盧昉不太有機會接觸其他的宗教文化(也沒什麼機會走進廟宇)。有意思的是,在步入婚姻後盧昉慢慢隨著妻子的家族,接觸到許多在台灣日常中「常見卻不太熟悉的」的宗教文化。於是盧昉投入了許多的時間取材,大量借用了台灣佛道教美學的視覺符號(而非教義),一步步地展開了新的創作思維。
盧昉,《我們都愛珍奶 We All Love Bubble Tea》,油彩、畫布,125 x 160 cm, 2020。圖/多納藝術提供
盧昉一直對於古典的事物充滿興趣。這樣一份時時回望歷史的心情,似乎也反應了某種尋根、借古鑑今的本能。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都是推動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孕育出的宗教美學,也往往是文化、生活和社會特質的結晶。盧昉在交疊東西方宗教文化的過程中,漸漸地感知到:即便在不同的信仰體系,也存在了共通的精神追求,並且流傳下了許多相似的行為或藝術形式。而將種種的觀察與經驗對應、轉換為藝術創作,就成為了盧昉探詢自身座標的的實際手法。
盧昉,《疫情下的諸神盛宴 The Gathering of Deities during the Pandemic》,油彩、畫布,79 x 95 cm, 2020。圖/多納藝術提供
於是,盧昉在繪畫中地將古典、寫實、具象、油畫、水墨工筆、基督教、台灣佛道信仰和自己的生命元素進行排列組合。藉由多重文化符號的交織,一筆一劃地梳理著自身關於認同感、存在狀態的定位。盧昉在作品中所選擇的符號,與自身生命經歷的連結是清晰的。然而要如何運用這些符號,則是另一個巨大的取捨過程。若以故事性而言,盧昉的作品並非是起承轉合的議題闡述,也不會出現特定教義的討論。更接近於一種舞台場景的架構,借用各種符號本身的性質,提供給觀者們能夠自由投入經驗的感知場域。
盧昉,《教堂裡的觀音 Avalokiteshvara in the Church》,油彩、畫布,110 x 74 cm, 2020。圖/多納藝術提供
觀察展覽中各件作品的構圖方式,會發現盧昉已不再如過去依附於經典繪畫的結構,而是以意象擷取的方式創造新的構圖。顯示出了盧昉在意念與表現之間,熟練而自信的銜接能力。抬頭仰望空拍機的基督與使徒、聳立在教堂中的觀音像、在保安宮門前爭奪珍奶的歷史人物、天使們向龍山寺門前的關公問路、時空錯置的門神搭檔、從郎世寧筆意中轉換的花果靜物,隱喻著另一個世界的胚布留白質感。無論是將基督教 / 台灣佛道教的元素錯置,或是將古典的油畫與水墨交疊,甚至是揣摩遣唐使畫家郎世寧的處境,都可以看見盧昉同時在虛擬與現實中取景、結合想像力所悉心安排的和諧氣質。
盧昉,《阿彌路亞 Amilujah》,油彩、金箔、畫布,100 x 63 cm, 2020。圖/多納藝術提供
展覽所發表的作品,賦予了熟悉的角色與場景新的氣質。藉由一種天馬行空的故事性,巧妙地與豐富多元的當代生活連結。如今盧昉作品所指向的,並不單純是故事的劇情。而是更加關注於自身和群體的兩種感知模式的關係。這兩種模式在符號之外相互交融,細膩地再現出盧昉所見所感的真實。
以自身而言,盧昉將基督教與台灣宗教的意象,在畫中解構重組。將盧昉(組成盧昉的事物)重新置入台灣的文史脈絡當中。以對宗教美學的研究與體悟為方,梳理人生不同階段的自我認知。透過既違和又合理的角色及場景,嚴謹地反應近年來主觀的內在轉折。而以群體而言,台灣的文史本身即具有多元複合的特質。就宗教共存的角度看來,台灣也是全球宗教自由度最高、最包容的一個社會。盧昉從生活中擷取了諸多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以莊嚴的基調反應了今日台灣、文化共存共生樣貌。
盧昉在旁觀者和參與者的視點之間多次切換。以類似自畫像的手法,描繪了自身的心境狀態。同時以社會觀察的手法,描繪了自身所感知到的台灣。兩種手法揉合成為一體,很是細緻地將盧昉所思所感呈現了出來。
REACTIONS
3
1
0
1
2
熱門新聞
1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5 展前熱身,展商名單及亮眼計畫公開,推出首屆《新生維度藝術家獎》
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114年「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初選徵件4月7日開跑!
首都藝術中心領軍台灣藝術家 進軍2025 BAMA釜山國際藝術博覽會
不只是燈火輝煌——邱杰森、莫珊嵐談「2025台灣燈會在桃園」中的藝術策展經驗
小說為骨、藝術為肉,有章藝術博物館「陳美玲」重現1960至1990年代台灣女性的韌性
類比至數位時代的影像生產,北美館「時代劇場」探問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打造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4月25日正式開館,4月8日起試營運,三大展覽搶先看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首次做成拼圖 多納藝術與Pintoo優利瑪攜手合作, 推出盧昉穿越古今3款畫作拼圖限量預購中!
2020-05-06|撰文者: Eddie Hu/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