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6|撰文者:林侑澂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自2018年成立,一直秉持著永續、傳承、扎根和志業四大核心價值,持續透過影像訴說對於台灣的人文關懷。2022年,基金會於淡水基地的一樓開設了新場館「齊空間」。場域一方面分享齊柏林導演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著手打造一個專屬於攝影的展演空間。齊空間所發表的首檔展覽《TILTLOOK》,以聯展的形式分享了齊柏林和Makoto Lin兩位藝術家的對話。亦藉由這一次的首展,表述了未來對空間的定位與期許。
齊空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齊空間的位置正對著淡水河的渡口之一,正在齊柏林拍攝空拍、返回台北的經常飛行的航線上。齊空間的創辦,有別於齊柏林最廣為人知的空拍紀錄片,而是聚焦於平面攝影的美學。從齊柏林的攝影作品出發,未來將陸續與各方不同的藝術家合作。在討論內容議題的同時,也對於攝影的的藝術性、可能性進行多元的探詢。
《TILTLOOK》的命題結合了攝影中的移軸Tilt 和觀看Look兩者的意象。呼應的是經由作品與空間運用,引領觀眾進入不同視野的策展手法。在空間中,鏡頭垂直或水平的移動會直接影響拍攝。不同的拍攝角度,更會直接影響觀眾對於影像的感受。展覽以此概念為核心,試圖從多重方向甚至特殊的視角,進行人文與影像關係的討論。
齊空間《TILTLOOK》齊柏林xMakoto攝影聯展 展場實紀。圖/齊空間提供
齊柏林和Makoto相識多年,最初結識於Makoto任職於台灣高鐵期間,齊柏林曾協助台灣高鐵的站體空拍項目(用於地形地貌、都市計畫的研究)的工作過程。之後兩位藝術家也一直都保持著前輩與後輩、時常分享經驗與心得的情誼。以長期的創作軌跡而言,齊柏林關注於「人在地面上的故事」,而Makoto則是關注「人在地景空間之中的的行為」。兩位藝術家的創作不拘一格,卻都可以算是在國家地景的類型之中、記錄著人文發展的百態。然而即便在形象上並不類似,但兩位藝術家卻同樣展現出了對於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上的人,非常深切的情感。雖然拍攝的人物主題不多,但也都能夠透過空間和行為的交互作用,反應出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錯綜複雜的連結。
齊柏林,《Fulong》,Inkjet print in artist’s frame,153 x 102 cm,2009。圖/齊空間提供
齊柏林身後,留下了過去25年來超過50萬張的數位攝影檔和近10萬張的攝影底片。而看見.齊柏林基金長期都在為數位檔案建立屬性資料、為底片進行修復和數位化的工作。透過嚴謹、高標準的流程,將人、事、時、地、物等訊息與圖像連結。讓每一件歸入數位典藏的資料庫的作品,都能夠有更完備的訊息說明。也透過這樣關鍵字的建置,讓這些資源能夠更利於網路搜尋,並提供各界的需求者進一步運用。
齊柏林,《Authenticity #02》,Inkjet print in artist’s frame,52 x 78 cm,2010。圖/齊空間提供
《TILTLOOK》從回歸本我、本真性的角度選件,專注於齊柏林身為一位「攝影藝術家」的身分。從熟悉齊柏林的人們心中的印象與記憶選件,呈現出更能體現藝術家個人特質、意識樣貌的作品。這樣的選件方式相較於配音的紀錄片,更明確聚焦於藝術家自身的世界觀、美學觀。或者可說,更能夠貼近齊柏林鏡頭下獨有的詩意。
齊柏林的攝影作品,經常呈現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疊加的狀態,讓人感受到自然而深刻。並且常在特殊的拍攝視角和構圖方式裡,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提供新的感受方式。絕大多數的時候,齊柏林並不特別向觀者介紹被拍攝的對象的訊息,而是更樂於回歸到畫面本身的氣質、讓觀者以自身的經驗去探索未知。
REACTIONS
2
2
0
0
4
熱門新聞
1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橫山書法藝術館「當下・朱振南書藝展」 新闢當下墨境 探尋傳統底蘊
【創藝.薈萃—2025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展覽總評
桃李春風-2025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近百件作品匯聚藝術薈萃,紛呈地方豐沛創作量能
「浪花空間」-2026國際藝術進駐計畫&學生進駐計畫徵件中,即日起至4/13受理申請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徵件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2025-03-31|撰文者: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