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於追求光的真理、描繪光的形狀:黃敏俊最新個展「泠光」,於畫布展現光與色交織無盡的可能
2024-01-02|撰文者:張家馨
「泠光」,意指純淨的光,作為黃敏俊(1971-)2024年初在秋刀魚藝術中心首檔個展主題,道出他追求光色合一所感受到的意境。對黃敏俊而言,「光」是生命之源,他花了數十年時間醉心研究光的真理,發展出「光色合一」之概念,透過對彩虹的深入觀察,歸納出光經衰減後所呈現的初次三種顏色,其中分別為洋紅(Magenta)、黃(Yellow)、鮮綠(Viridian Green),並以這三種光的色彩為基準,展開嶄新的理論-「新光色論」。
傳統光的三原色採取乃為「加法論」,其光線可以合併產生新的顏色,這是因為光的光譜疊加在一起,形成一種混合的效果。最經典的例子是RGB(紅、綠、藍)顏色模型,不同波長的紅、綠、藍光以不同的強度混合,創造出眼前所見的各種色彩。
「泠光」-黃敏俊個展展場一景。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認為,RGB系統是以「黑暗」為起點往光明推進的結果,然而光的研究應該以「光本身」為起點,隨著光衰減,最早出現的顏色則是黃、洋紅和鮮綠,亦即減法的概念。而過往我們認為的三原色(RGB)則是光繼續衰減之後的第二次色,不若洋紅、黃、鮮綠般純淨(註1)。為了呈現光的衰減色,黃敏俊先是引進歐洲多種色粉進行實驗,找到了洋紅、黃、鮮綠的純色,並以此為核心,成為他繪畫主色數十年來的基石。
「泠光」-黃敏俊個展展場一景。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泠光」-黃敏俊個展展場一景。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從形式轉換補捉光的形狀
黃敏俊開啟光色合一的色彩研究理論可追溯至1994年左右,當時候他在桃園的工作室才剛成立不久,研究初期為了找出解答,經常兩三天才會離開工作室一次。沉潛多時的探求,黃敏俊僅用了洋紅、黃、鮮綠三種未經調色的「純色」打造出豐富多變的畫面,核實黃、洋紅、鮮綠等光的三原色,運用印刷原理的色彩配合,透過罩染或混和的方法製造光衰減的效果,重新詮釋光色合一的色彩系譜,賦予其新的意義。而每隔一段時間的創作發表,再再顯示他是如何從中突破自我。
「泠光」-黃敏俊個展展場一景。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泠光」-黃敏俊個展展場一景。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在開啟光色合一的研究之前,黃敏俊的繪畫題材仍以人物或風景為主題,多以畫刀快速運筆以及顏料厚塗的方式處理,畫面成形帶有一種鮮明且強烈的視覺效果。隨著時間推移,黃敏俊的創作專注於捕捉「光的形狀」,像是在2018年發表的《光色合一》系列、2019年的《光形》、2021的《轉外框》等,以不同形式呈現光的霓、虹、暈等現象。而表現手法則趨向於古典繪畫的罩染法,使用透明性的油畫顏料,以薄塗的方式一層層慢慢堆疊出細膩而精緻的光色效果。
佇立於展場中央一台舊式電視機,螢幕上鑲嵌著黃敏俊的作品〈光色5〉,古今融合的特殊語彙,以此揭示本展其中一項重要核心。在這次個展中,黃敏俊帶來了不同系列的創作,特別聚焦於最近發展的《仿古系列》,將經典的西洋名畫,如〈蒙娜麗莎-黃敏俊的微笑〉、〈戴珍珠耳環的少年〉、〈救世主〉與水墨名家之作,像是〈萬壑松風圖〉、〈早春圖〉、〈谿山行旅圖〉等重新演繹,延續他研究光的三原色來呈現,一則顛覆過去積年累月流傳下來的色彩系統,並將自我的形象融入古典名畫,在像與不像之間提出了哲學性思考的辯證;另一則將東方的水墨注入光色三原色之描繪方式,使原本依靠水墨濃淡變化產生的紋理,在顏色介入之後,解放了原畫作空間與色彩的關係。
「泠光」-黃敏俊個展展場一景。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救世主〉,45.5 x 65.5 cm,油彩畫布,2022。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蒙娜麗莎-黃敏俊的微笑〉,77 x 53 cm,油彩畫布,2023。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年〉,47 x 39.5 cm,油彩畫布,2023。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特別可以關注到〈萬壑松風圖〉、〈早春圖〉或〈谿山行旅圖〉等作品屏棄黃色的使用,僅用洋紅與鮮綠來呈現。然而,這並未削弱作品的豐富層次感,而是巧妙地透過調節顏料比例、氛圍營造,以及藝術家個人情感和畫面感受的投射,使畫作在有限的色彩使用,仍能夠各自帶出獨特的面貌。特別是在黃敏俊筆下的〈萬壑松風圖〉,預設了春夏之際的場景,以鮮綠色為主調,呈現陽光下閃爍生光、生機勃勃的夏日盛景;同時,藉由強化畫面中風動的視覺感受,刻意留出皎潔的畫布底層,拉出光線與自然景物之間的對比,更突顯幽谷氛圍。
黃敏俊作品-〈萬壑松風圖〉,188.7 x 139.8 cm,油彩畫布,2023。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谿⼭⾏旅圖〉,103.3 x 206.3 cm,油彩畫布,2022。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早春圖〉,158.3 x108.1 cm,油彩畫布,2022。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進一步解釋,在《仿古系列》中僅使用兩種色彩的方式進行創作,有如絹印版畫的製程般要求顏料一層一層慢慢堆疊。例如,若第一層使用了洋紅,必須等待顏料風乾後再覆蓋鮮綠色,如此反覆進行,直到畫面逐漸成形。這樣的堆疊動作需要進行五十餘次,方能得到一個完整的圖像。也因為如此,在僅有兩種相異的色彩堆疊中,使得對象物的邊緣線產生某種動態的殘影感,仿佛畫中的葉片在微風中搖曳擺動。而這樣的視覺感受可能也與他特有的繪畫技法有所關聯。
「泠光」-黃敏俊個展展場一景。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從繪畫技法與媒材展現「光色」的特殊變化
黃敏俊提到,他的作品鮮少使用白色顏料,應該可說是幾乎不使用,而是透過油畫顏料與罩染法的方式,每一層淡淡薄敷,與畫布本身的顏色相融合,當光線滲到畫布底層再反射出來時,即能夠通透出畫布的白,產生一種似乎使用白色顏料的視覺誤差。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欣賞黃敏俊的作品時,宛如光線照耀在畫面之上一般,能夠感受到表層帶出一種光滑、精緻的亮澤感。
此外,為了尋求不同的效果,黃敏俊亦嘗試使用鋁板等材質替代傳統畫布,探索不同媒材在光線照射下所呈現的獨特效果。因此在本次展覽中,如〈光束5〉、〈光束7〉等光束系列之作品,顏料輕抹的堆疊,微微地映射了底部金屬光澤,進而為畫面推展出一層空間感,甚至於有別其他系列的畫法,減少顏料堆疊的次數,以更為濕潤、輕薄的質地描繪,於純淨的色彩中微微映現了金屬的厚實、低調的沉著。
黃敏俊作品-〈光束 5〉,62 x 21.5 cm,鋁板、⽊板、油彩、環氧樹脂,2023。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光束10〉,28 x 21.5 cm,鋁板、⽊板、油彩、環氧樹脂。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光束9〉,30 x 24 cm 鋁板、⽊板、油彩、環氧樹脂,2023。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由於傳統罩染法需要以大量的油作為媒介,用以協調顏色的堆疊邊界。然而,長時間暴露於空氣,油在畫面產生的泛黃效果與初期預設的色彩有所偏差,黃敏俊因此在近期的創作中逐漸減少油的使用量。可以看到〈光色4〉、〈光色5〉亦或〈光之流轉-1〉,在油量減少的前提之下,仍採西方繪畫的罩染法,以達到透明而輕薄的效果,即便延長其描繪時程,都是為了在光線透過或反射時呈現出細緻的光色變化。
黃敏俊作品-〈光⾊ 5〉,27 x 22 cm,油彩畫布、環氧樹脂,2023。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光⾊ 4〉,38 x 46cm,油彩畫布,2023。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對於純色的追求,黃敏俊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藍色它不完全是純色的表現,而是能夠透過洋紅和鮮綠等二個原色互相調和取得,而物理上我們看到的天空或海洋,都是背景有一個深遂暗部,光線通過時襯托出它的藍。但這並不是否定藍色光的存在,而是提出新的看法,確定藍色光的定位:即藍色是可以被我們看到的現象,但並不是光的主色。黃敏俊對藍色的重新詮釋,拓展了對色彩的理解,使其不再僅受限於傳統的三原色定義。
黃敏俊說:「藝術是時精神時代的縮影,創作必然注入關於生命的體悟,從光衍生而來,直接以光的原色,也就是洋紅、黃、鮮綠為主要創作,即為我人生哲學的體現。」黃敏俊的藝術研究不僅觸及色彩學和科學理論,同時與他內在的感性思維相呼應。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他將自己的創作完全投入於尋找光的真理、致力於畫出光的形狀,並以此作為個人的人生哲理。作為一位基督徒,他認為神在創造大自然時蘊含了智慧,光的奧妙和色彩的變幻即是一種神聖的象徵,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堅持從自然中尋找創作的內容、透過光來理解色彩。
黃敏俊作品-〈光之流轉-1〉,91 x 72.5 cm,油彩畫布,2023。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光抽象 16〉,65 x 53cm,油彩畫布,2023。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光抽象 10〉,100 x 80 cm,油彩、畫布,2021。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極光〉,43 x 71.5 cm,鋁板、⽊板、油彩,2023。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黃敏俊作品-〈浮光〉,34 x 46 cm,鋁板、⽊板、油彩,2023。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我提出的色彩理論不僅僅關於視覺感知與藝術,更可以進一步從這來自大自然的理論對應到各個層面,從中悟出天地萬物的內涵意義,建立更完整的一套哲理。」他的畫布上,光與色交織出無盡的可能,是表達對大自然、對信仰無窮盡的探索,在理性的色彩研究之餘,實則揉雜了藝術家豐沛的感性浪漫。
註1:詳見《新色彩觀》,黃敏俊,秋刀魚藝術中心,2012,第11頁。
展覽資訊
「泠光 Clear Light」黃敏俊個展 HUANG MING-CHUN Solo Exhibition
展期|2023.12.22-2024.03.02
開幕|2024.01.07 15:00
地點|秋刀魚藝術中心(台北市中山區基湖路137號1樓)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集結三十年來對於光的研究,重新定義光學的認知邊界」 -黃敏俊藝術脈絡完整呈現於耘非凡美術館
2020-10-0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5363
「光色合一再辯證」 黃敏俊「新光色論」的視覺光譜及其超自然性
2020-09-18|撰文者:白適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6004
在談論色彩時,我們是以什麼為準則? 黃敏俊《光色合一再辯證》個展驗證色彩真理
2020-01-12|撰文者:陳晞14051
秋刀魚藝術中心隆重呈現「遺忘與凝望 雙向奔赴的創作思維」策展,回應2024台北藝術週
2024-10-16|撰文者:曾學彥2793
【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 2:手的競技場、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游離的燈
2021-06-0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4534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