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1|撰文者:胡懿勳 付滌非
中國當代藝術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今天,呈現出愈來愈多的後現代特徵,已逐漸由傳統領域的藝術類型轉向綜合性、多元化、跨領域的趨勢,由此衍生許多體現時代特徵的新藝術類型。「跨界」逐漸在當代藝術中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目前上海很多畫廊也為呼應現今當代藝術語境,大力推進各種以跨學科、跨領域為主題的展覽和活動。
這種現象值得觀察的重點在於,商業畫廊舉辦這類的展覽,是否真能放開手腳,讓藝術創作走在商業前面?
關於戲劇與人類學的實驗性研究
于向溟的個人藝術專案《一切膜拜像皆是幻象—于向溟的繪畫、戲劇、人類學研究》於7月中下旬在上海盈藝術空間向公眾開放。這一進行中的藝術專案為期近2個月,完整地展示于向溟的繪畫、戲劇以及圍繞人類學研究主題的現場裝置作品。
這一主題取自于向溟2012年的同名油畫作品〈一切膜拜像皆是幻象〉,反映藝術家在追問被膜拜的偶像是如何用神性的光環控制人們意志的同時,更反思人們趨於某種意識下的主觀選擇。鑒於于向溟近年的學術研究和探索,于向溟和兩位北大的青年學者組成一個研究小組,用人類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與專案主題相結合,通過社會調查、比較、概念分析等方式,針對特定形象進行深度的剖析與解構。
隨著專案中文獻研究的展開,于向溟還以人類學的視角在現場創作一件裝置作品,透過藝術的語言形式深化對〈一切膜拜像皆是幻象〉的主題闡釋。整場展覽融入不同領域的科技手法,打造數位化的觀看方式,疊加虛擬場景和現實畫作,產生動態變幻的觀看效果,説明觀眾瞭解作品及創作背後的故事。
于向溟〈永動輪回〉,不銹鋼、玻璃等混合材料,118×86×300cm,2016。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于向溟〈灰燼〉,裝置,325cmx54cmx120cm,201。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于向溟〈荒城24-一切膜拜像皆是幻像〉,布面油畫,150x135cm 2013。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于向溟〈荒城36-駛離青春期的列車(三聯幅)〉布面油畫,140x915cm,2012。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于向溟〈荒城21-一個人的戰爭〉布面油畫,140x225cm 2013。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從左至右)藝術家于向溟、藝術家朱青生、卡生對話現場。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除了持續創作的裝置作品,藝術家還駐地進行架上繪畫的創作,豐富其近10年以來的繪畫成果。這種展示節奏的設定與常規布展後的完好陳列不同,而是讓觀眾時刻體驗不斷變化的展廳內容和環境。展覽期間還舉辦由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與于向溟的對話訪談活動,兩人在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重建當代語義中對「反媒體」、「科技與當代藝術」等中國當代藝術的流行話題。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直面傷痛,以瘋狂的派對慶祝疼痛的此生: 巴西寇克舞團《治癒 (Cura)》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辭世,享耆壽96歲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聯展「物思人」跨世代共譜 台北客家當代藝術新篇章,五感體驗客家豐富面貌,結合香氛、健身、展演
2023-11-13|撰文者: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308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恐龍與蘭花的共生—跨領域藝術家陳普新作「共生站」及「Orchid獸」現身台南
2023-03-02|撰文者:2023 TIOS臺灣國際蘭展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