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1|撰文者:胡懿勳 付滌非
中國當代藝術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今天,呈現出愈來愈多的後現代特徵,已逐漸由傳統領域的藝術類型轉向綜合性、多元化、跨領域的趨勢,由此衍生許多體現時代特徵的新藝術類型。「跨界」逐漸在當代藝術中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目前上海很多畫廊也為呼應現今當代藝術語境,大力推進各種以跨學科、跨領域為主題的展覽和活動。
這種現象值得觀察的重點在於,商業畫廊舉辦這類的展覽,是否真能放開手腳,讓藝術創作走在商業前面?
關於戲劇與人類學的實驗性研究
于向溟的個人藝術專案《一切膜拜像皆是幻象—于向溟的繪畫、戲劇、人類學研究》於7月中下旬在上海盈藝術空間向公眾開放。這一進行中的藝術專案為期近2個月,完整地展示于向溟的繪畫、戲劇以及圍繞人類學研究主題的現場裝置作品。
這一主題取自于向溟2012年的同名油畫作品〈一切膜拜像皆是幻象〉,反映藝術家在追問被膜拜的偶像是如何用神性的光環控制人們意志的同時,更反思人們趨於某種意識下的主觀選擇。鑒於于向溟近年的學術研究和探索,于向溟和兩位北大的青年學者組成一個研究小組,用人類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與專案主題相結合,通過社會調查、比較、概念分析等方式,針對特定形象進行深度的剖析與解構。
隨著專案中文獻研究的展開,于向溟還以人類學的視角在現場創作一件裝置作品,透過藝術的語言形式深化對〈一切膜拜像皆是幻象〉的主題闡釋。整場展覽融入不同領域的科技手法,打造數位化的觀看方式,疊加虛擬場景和現實畫作,產生動態變幻的觀看效果,説明觀眾瞭解作品及創作背後的故事。
于向溟〈永動輪回〉,不銹鋼、玻璃等混合材料,118×86×300cm,2016。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于向溟〈灰燼〉,裝置,325cmx54cmx120cm,201。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于向溟〈荒城24-一切膜拜像皆是幻像〉,布面油畫,150x135cm 2013。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于向溟〈荒城36-駛離青春期的列車(三聯幅)〉布面油畫,140x915cm,2012。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于向溟〈荒城21-一個人的戰爭〉布面油畫,140x225cm 2013。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從左至右)藝術家于向溟、藝術家朱青生、卡生對話現場。圖/盈藝術中心提供。
除了持續創作的裝置作品,藝術家還駐地進行架上繪畫的創作,豐富其近10年以來的繪畫成果。這種展示節奏的設定與常規布展後的完好陳列不同,而是讓觀眾時刻體驗不斷變化的展廳內容和環境。展覽期間還舉辦由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與于向溟的對話訪談活動,兩人在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重建當代語義中對「反媒體」、「科技與當代藝術」等中國當代藝術的流行話題。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第20屆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節目橫掃二獎項 人力飛行劇團《感傷旅行》、《王子.哈姆雷特》兩作品獲獎豐收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遊戲引擎動畫創作獲視覺藝術獎
「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音像藝術節集結國內外近20位電子音樂家與藝術家,7月1日C-LAB登場!
ACC 台灣2022年獎助計畫受獎人名單出爐,共8位/組藝術家及團體獲獎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7/2週六下午2點 獎項揭曉線上直播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楊登棋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國際新聞
時事觀點徵件國際藝評盛事 第七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首獎由Eugene Yiu Nam Cheung 獲得
2021-05-19|撰文者:IAAC/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46
焦點新聞
特展藝文跨界時事觀點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參展林茲「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數位科技與藝術跨領域的結合,展現台灣本土文化之美
2021-08-31|撰文者:白鷺鷥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