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走在商業前面:上海當代藝術市場「跨領域」展覽

上海當代藝術跨領域

2017-09-11|撰文者:胡懿勳 付滌非


通過自然科學媒介探索現實世界
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在2017年6月3日至9月3日期間展示芬蘭藝術家特瑞可.哈波亞(Terike Haapoja)的個展《閉合回路,開放過程》(Closed Circuit – Open Duration)。這場大型裝置展覽包含多部可重組、疊映的作品,以土壤、植物、燈光、聲音、錄影以及各類自然科學媒介——如碳氧感應器等為材料,探索人與自然間的各種關係。這些作品有機體、數位、電子、人類與非人類在此交織重疊,而穿越於不同空間與風景中的觀者成為了這座花園的居民。死亡與交流存在於我們內部與外部的他者,成為了展覽的主題。
單屏錄影裝置《風景解剖》(Anatomy of Landscape)呈現由活體植物製作而成的繪畫般的影像,並闡釋在繪畫中保存生命的技術。5屏錄影裝置《社區》(Community)透過紅外線鏡頭展示了不同動物死後的身體消亡過程。牆上的另一個錄影裝置《寫作》(Writing)引用了法國作家杜拉斯的隨筆集《寫作》中的文字片段,描繪了一隻蒼蠅的死亡。大型互動裝置《對話》(Dialogue)將樹木與聲光電融合為一個關聯系統,讓觀者的呼吸與植物的光合作用之間產生物理性的、以及非物理性的交流。雕塑作品《吸入-呼出》(Inhale-Exhale)從土壤和死亡物質中釋放出二氧化碳。單屏錄影作品《演替》(Succession)記錄了細菌在貼合藝術家面部的畫布上的繁殖過程,最終的聚居形態構成了藝術家的面部肖像。
展覽構造充滿關聯與意義的世界,科學技術和自然樹木一樣深植於這個世界內部的現實;是人類認知世界、與世界互動的介面。展出的6件作品考察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展覽中的二氧化碳、聲波、光線等各個元素與觀者的運動融合為一個整體。
上海夏季裡的三場展覽都標榜著跨領域類型的藝術形式,這些作品在一級市場中出現,確實感受到畫廊探索消費取向和展現「與時俱進」的誠意。相較之下,于向溟的創作仍然以平面繪畫為主體,搭配著周邊的裝置物件試圖向後現代的論述靠近,尤其是邀請學者同台自圓其說的手法,更顯現做成研究展的企圖。如果要以「跨界」作為衡量三場展覽的整體效果,特瑞可•哈波亞的作品運用科技的觀念和手法較為突出,卻又不能讓人對這些科技有耳目一新之感。至於那場展示與表演同台的作品,我們不禁要追問,那些展場的水泥柱子也是在創作預期中的視覺元素嗎?
仔細觀察,三場展覽的共通點都試圖以方便收藏為前提,融入些不易收藏的元素,讓一場展覽看起來更加熱鬧。諸多作品的形式尚未脫離過去更加前衛的前輩們的陰影,儘管他們想要嘗試應用多種創作材料、介質,最後呈現的表現形式是在畫廊老闆可以尋求購藏的範圍之內。我們大概可以歸納,畫廊對這種類型的作品推廣是「跨領域」這個熱詞造成的時勢所趨。如果,這一波的中國當代藝術實踐不往科技手法靠近,很容易被歸類成落伍了。

上海當代藝術跨領域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