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訪談個展

「我想成為自己的依靠」邱奕寧的《寂寞城市》 

晴山藝術中心邱奕寧寂寞城市

2019-09-02|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邱奕寧於半弄工作室。圖/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視覺造型是人類感知中,最直接的傳遞方式。而將意識與情感適切地呈現在作品中,則是藝術創作者們永恆追尋的目標。藝術家邱奕寧(1996-)所創作的《寂寞城市》系列,以清淡而深刻的氛圍,架構出了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和態度。身處於充滿壓力和距離感的當代社會,邱奕寧的作品反映出了介於淡漠與熱切之間的自我追尋。看似靜音的畫面,同時顯示出了對於生活的眷戀和盼望。相當程度地與當代人的共同經驗產生了共鳴,讓觀眾們能夠沒有阻礙地進入畫作的氛圍之中。
邱奕寧,《寂寞城市 II》,65.8 x 63.1cm,水墨紙本,2017。圖/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水墨做為東方美學的傳統主體,所傳承下來的脈絡,自然有著視覺之外的符碼意義。數百年來文化圈對於「文人畫」和「氣韻生動」的執著,一方面留下了經典、讓體系完整。卻也同是形成了牽掣,讓當代藝術家在時空推衍下遇到了困境。
近半世紀以來,水墨在當代藝術中一直面對著定義問題。在傳統東方「書畫同源」的發展史中,日常文字書寫與藝術創作,皆是以紙筆墨硯作為基礎。這與西方社會中繪畫與書寫分離的發展過程,存在著出發點的不同。觀看東方藝術脈絡,無論是大山大海或是京城繁華,古典水墨史裡藝術家們,竭盡全力地畫下所見所感。千萬種形式,一筆一劃地指向「藉物抒情」的目標。
然而,要採用什麼樣的形象手法去承載內心的意念?對於藝術家而言,身處當代所要處理的挑戰與選擇,自然就顯得比前人嚴峻許多。
邱奕寧,《山海啟示》,135.7 x 211.5cm,水墨/水彩 紙本,2018。圖/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再觀近代以來發展,毛筆的書寫功能已經被各式各樣的硬筆所取代。這讓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不再接觸筆墨,讓文房四寶真正成為了「純藝術創作」的工具。當毛筆的工具性與功能定位產生質變時,傳統水墨畫的脈絡發展勢必會有所分流。
台灣的水墨藝術家們,多數都受過正統學院的教育訓練。對於皴法、墨韻、筆趣都具有高度的掌握能力,文化脈絡上的學養也有著扎實的底蘊。但是工具的再定義,使得當代藝術家必須有所回應,必須在表現手法上跨越古人所建立框架。一步一步地在具備了水墨的能力之後,將其轉化成能與時代扣合的藝術語彙。

晴山藝術中心邱奕寧寂寞城市
REACTIONS
喜愛

6

好美

14

0

4

厲害

4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