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特展

當代館新展 描繪台灣當代藝術圖景「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 跨越時空聚焦當代藝術誕生之初,回顧過去展望文化未來發展之勢

當代藝術館少年當代台灣當代藝術圖景

2019-07-19|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50至60年代戒嚴前後的時空回溯與試探

謝鴻均,《陰性空間-未能終結篇》。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首先在當代館廣場正門高掛著巨幅吸睛的黑白布條,張貼解嚴(1987年)前各式禁書、禁歌、禁語名單,率先喚醒曾經度過戒嚴時期觀眾們的共同記憶。
在展覽入口處懸掛的紙箱書寫標語「抵抗就是美」,是長期參與行腳與抗爭運動劉秋兒的作品,現場陳列他長年以來參與社會行動的代表檔案,以時間記錄他藝實踐的行動力,體現他與各場抗爭運動間的行動關係。
擅長機械動力創作的徐瑞憲,首度展示《九個夢-跳格子》是累積至今14年的研究藍圖、模型與其機動原理,透過孩童「跳格子」的遊戲,部屬了九個世界觀,利用壓克力燈箱形式,以三層結構建構出造型美學與夢想原型,回歸對自然的尊敬與想像。
馬格蘭通訊社(Magnum Photos)攝影師張乾琦,新版《非戰之戰》作品遠赴倫敦,取得最早使用「冷戰」一詞的作者喬治‧歐威爾之子理查德布萊爾同意,以原聲朗讀了其父1945年《你與原子彈》的文本,並與張乾琦母親受訪影片並列,呈現一段疏離的歷史現實對話。
長期關注政治議題以及身分認同的梅丁衍,重新陳設少年時期玲瑯滿目懷舊的日常生活收藏品,從食、衣、住、行各類早期物品,展出數量高達數百件,宛如走入台灣記憶的時光隧道,不僅解剖與組構出他與《少年台灣》的關係,也讓觀眾找到屬於自己的回憶。
陳泓易《藝術法則》作品以圖文參照方式,列出1980年代的大眾型作家-瓊瑤、三毛、廖輝英之詞語,投射出1980年代至今,臺灣當代藝術評論的「藝術法則」在結構與本質上,充其量不過是修改過與再書寫的瓊瑤、三毛與廖輝英小說。
謝鴻均《陰性空間-未能終結篇》以五百多件大小圓形及橢圓形壁花素描佈滿展間,及窗戶上的日常餐食紀錄,試圖解構多重斜槓身分及女性藝術家的交錯經驗與堅持。

70至90年代藝術語言的轉換

劉秋兒,《這是抵抗產業後與當地人士集結成打狗驛古蹟指定聯盟幾次公聽會公文往返無效後第一次開隊到市府演行動劇 遞交陳情書》。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在通往2樓展間走廊上,新生代導演王逸帆陳設入圍金馬獎短片《洞兩洞六》的拍攝場景,對應影片中所有義務役者從軍時的共同荒謬記憶,以及兩岸對峙關係背後的荒謬真實。
郭俞平《她想蓋的房子》建構童年外公的老厝的牆面裝置,搭配充滿詩意陳述的畫作,追憶家族紀事。
此展覽唯一來自香港的藝術家黃國才,透過系列裝置作品《絕對空虛》以互動式自行車雕塑、音樂、舞蹈及錄像,重現自己青少年時期日本及香港偶像派音樂與霹靂舞等,呈現西方文化影響下,港臺大眾文化之異同。
張君懿《這很簡單我也會》錄像作品邀請70、80年代出生的7位臺灣當代藝術家們,依「這很簡單我也會」腳本道出對方作品,以逆向操作引發「作品看似簡單,想法卻不見得簡單」的思索的。
高俊宏的《煙》召喚了1980年代「新竹李長榮化工廠事件」關於空汙與水污染的環保運動,與日殖時期的戒煙運動並置,透過「正反寓言」的方式,在現代與前現代的兩股煙的疊影之中,探討著惡與救贖。
洪鈞元的《你是哪裡人-1981》錄像裝置,從影片中重新詰問了經濟起飛中的個人原生家庭、社會轉型生態、傳說的當代藝術誕生時機,以及至今尚存的新舊住民之身分與階級問題。
藝術家許哲瑜以曾經轟動全球亞州第一對成功分割的連體嬰分割張忠仁、張忠義兄弟為創作題材,作品《副本人》中重新翻模了43歲的張忠義身體,將他年輕時曾參與電影《假面超人》的演出記憶,與現實中已身為父親的場景交疊,反思媒體與記憶的互構關係。
以電影書寫為創作的雪克,作品《1989》重建了校園空間,以教室黑板等比例的投影布幕影像,檢視充滿規訓、政治宣傳與大眾文化經驗的童年記憶是如何形塑了一個世代的共同樣貌。
近期以模型城市動畫創作的張立人,作品《戰鬥之城-SNG特別節目》重現「老三台」的共同電視記憶,製作上午10點至下午6點的電視節目,以SNG形式報導反應時事的荒謬事件,帶領觀眾重新參與事件。
因應本次展覽而全新創立(並將於展覽結束後即行解散)的跨界藝術團隊「美的建設」,由藝術家林玉婷、林建志、建築師林君安、建築與文資保存工作者凌宗魁、藝評楊佳璇、看板畫師蕭文龍合作組成,以《理想房屋》作品打造出1957年至1994年間八棟公寓及大廈的「樣品屋造型展間」,模擬「房屋代銷商」視角,撰寫八冊建案簡介,重現冷戰時期逐漸邁向現代化的集合住宅之建設美學。
同時在展覽現場,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研究小組,特別梳理製作了台灣當代藝術論戰口號與大眾文化的文獻與年表,作為藝術與社會間相互參照的線索;亦於入口長廊牆面規劃特定區域,邀請觀眾參與年代大事紀的協作,從自身所處的位置,透過個體或群體的回憶,回溯那未曾終結的過去。

當代藝術館少年當代台灣當代藝術圖景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1

1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