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北美館「藝術家個展系列II」─ 黃華真、吳權倫、張般源、陳郁文  關注境遇中的感知 

北美館 藝術家個展系列II黃華真吳權倫張般源陳郁文

2019-08-23|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自我、人與機械及其殘餘—張般源個展】

張般源,《阿斯克勒庇俄斯的解剖學》,2019,鷹架、3D列印ABS-PLA、電腦微處理器、錄音介面、麥克風、胡桃木、示波儀、鐵件、合成布料、石膏、伺服馬達,150x120x300cm。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張般源,「自我、人與機械及其殘餘」展場圖,2019。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19.08.17─ 2019.11.03   臺北市立美術館3B展覽室
本展集結15件裝置與雕塑,探討自我(the self)、人類與機械之間的共存關係,並回應人處於全球化發展的網路場域中,對自身的文化傳統(習俗、身份、民間信仰、儀式)及機械上的遊牧行使權(nomadic accessibility,例如網路空間、資料的存取與通行權、指令的使用權)的拼接與再想像。在此種網絡串連系統之下,張般源透過拼貼東方傳統元素的多件雕塑以及互動機械裝置,傳達人與機械、傳統應用於當今社會的政治目的,以及過度消費產生的不平衡狀態,從中提出一個可規範的想像空間。同時,經由正面的角度詮釋「機械與人的共享關係」,人與社會及機械相互纏繞的生成。
張般源
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切爾喜藝術學院畢業,目前就讀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與人文研究博士班。曾受邀於英國薩奇美術館、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韓國濟洲藝術博覽會展出,在台灣、南韓、中國、英國、德國等地舉辦展覽。其作品受國立台灣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典藏計畫收藏。

【日常的虛構重建:虛與實的感知體系—陳郁文個展】

陳郁文,《天際棲息》(局部),2019,攝影裝置,尺寸因場地而定。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陳郁文,「日常的虛構重建─虛與實的感知體系」展場圖,2019。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19.08.17─ 2019.11.03   臺北市立美術館3B展覽室
本展覽以沉浸式錄像裝置呈現,主要關注人與環境,以及社會結構之下的關係,探索錄像媒材於影像之外的敘事能力。陳郁文藉由現成物、虛擬物(三維物件)、挪用、電腦模擬運算與實體空間投影,對當代的「自然性」、「人工性」、「真實」與「虛假(擬)」進行思辨,且延伸質問身份認同的議題。藝術家透過錄像裝置的非線性敘事體、虛擬物與實體物件的相互滲透,發掘議題中的不可感知性,開啟與觀者之間非自然、非當地、真實與擬仿 (simulacra)的解疆域對話,企圖擴張感知維度並鬆動觀者對日常事物的既定認知,進而重新建構虛與實的感知體系。
陳郁文
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畢業。從事錄像裝置,攝影以及新媒體創作,作品主要探索人、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隱性複雜的變動關係,藉由影像物件建構視覺之外的感知與思辯場域,2017年起,陸續於美國的芝加哥Sullivan藝廊、Luminart視覺藝術展、Constellation、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以及波蘭華沙Nowolipki等地展出作品與參與錄像藝術放映。

北美館 藝術家個展系列II黃華真吳權倫張般源陳郁文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