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藝博會藝文跨界

「你.看到它們了嗎?」─ 2019 ART TAIPEI漏網搜秘(三)

2019 ART TAIPEI提姆.弗萊瓦德橫溝美由紀鈴木 圭

2019-11-04|撰文者:詔藝

第26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2019 ART TAIPEI,下稱「台北藝博」),共有來自12個國家地區的141家畫廊參與,展出超過3,000餘件作品,本次台北藝博雖然依舊有對於展品偏向「區域性美感」、「前衛性不足」的聲音,但整體會展上的軟硬體和歷屆相較,都大幅提升。銷售方面觀察,不少日本畫廊依舊銷售暢旺、滿載而歸。若仔細去探究本次藝博會裡面某些不甚起眼的角落,許多深具市場接受度以及學術潛力的重要作品,也都赫然在列!
本篇延續本系列(一)、(二)選件上的脈絡,繼續介紹幾位有趣,或者也可能有潛力的作品:

建構式材質的抽象美學:提姆.弗萊瓦德(Tim Freiwald)

當代藝術領域中,由於既有藝術「定義上的框架」和「界線」都被打破,因此所謂的藝術品,或者說「被認定為藝術品」,以及「非藝術品」之間的界線,時有模糊不清的情形;再者,絕大多數人的看法都認為藝術是相當主觀的,對作品良窳的看法莫衷一是是常態,也因此爭議時有所聞。常見的例子,譬如在網路影片上對於當代藝術的批評者,時常拿美國抽象表現藝術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 - 1970),或者抒情抽象大師塞.湯伯利(Cy Twombly, 1928 - 2011)的繪畫,對照十八、十九世紀的古典或寫實繪畫,加以比較調侃消遣的,所在多有。另外,例如已經在現代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觀念藝術家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 - 1968)的作品《小便池》,至今依舊有許多老一輩的藝術家,無法接受那樣的東西被人認定為「藝術品」,足見當代藝術的爭議性和多樣性,將繼續在文化和社會層面上爭論不休。
這次台北藝博中,由藍騎士畫廊(Bluerider ART)帶來幾位新面孔,包括德國藝術家彼得.克勞斯科夫(Peter Krauskopf, 1966 -)與提姆.弗萊瓦德(Tim Freiwald, 1986 -)等,本次要特別介紹後者。
弗萊瓦德畢業於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München),是一位市場派收藏家們也還不算熟悉的新銳藝術家。據畫廊資料的介紹:「他以傳統木版畫(panel painting)為靈感,再以類似鑲嵌木畫技法,將其畫作的表面拆解再逐步重建。」曾於2011年獲 BMW Brilliance Automotive Art Award藝術獎項。
在德國當代藝術領域中,現今在檯面上的多數藝術家,在國際間已經知名的具象和抽象畫家大概各佔一半,而觀念藝術家也為數不少。弗萊瓦德作品的有趣之處,應該是他遊走在抽象繪畫、色彩、材質、拼貼、解構和重構之間的怡然自得。而且最特別的是,他的作品和其他幾位作品介於繪畫和觀念藝術間的先行者,如Günther Förg(1952 - 2013)、Imi Knoebel (1940 -)不太一樣,給人一種更為「輕快」和「自由」的感覺。雖然畫廊在介紹這位藝術家時,使用「如同義大利藝術家Lucio Fontana切割畫布, Freiwald 將各種破壞的過程作為靈魂的救贖、再生與治療…作品呈現出一種極為脆弱的繪畫結構,似乎即被分解成碎塊、裂片,也因他從不避諱破壞作品表面,藝術與暴力在他的美學上並置,彷彿延續著一種無政府主義的達達精神。」不過在原作前觀看,由於作品在工序和材料上的切割和組成上,依舊處處顯露出日耳曼民族那種對於秩序和理智的謹慎,以及細膩的斧鑿之痕,難以察覺到和暴力相關之處,反之,卻在在呈現出亂中有序的俐落之美。作品雖然和傳統畫作相比,材質和觀念上稍微前衛,但逛完全場藝博會後,總還會再想起此作品,令人再三咀嚼且回味無窮。
克勞斯科夫作品。圖:詔藝 攝。
克勞斯科夫作品細部。圖:詔藝 攝。
弗萊瓦德作品。圖:詔藝 攝。
弗萊瓦德作品細部。圖:詔藝 攝。

弗萊瓦德作品。圖:詔藝 攝。
弗萊瓦德作品細部。圖:詔藝 攝。

2019 ART TAIPEI提姆.弗萊瓦德橫溝美由紀鈴木 圭
REACTIONS
喜愛

6

好美

6

1

6

厲害

18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