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

閱讀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交流分享會 (版畫、雕塑、攝影、綜合媒材類)所體現的活力與可能性

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交流分享會版畫雕塑攝影綜合媒材

2020-08-07|撰文者:林侑澂

盧均展(金牌獎),《中興664》。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盧均展的作品《中興664》,相當特別地向養鴿舍商借了一隻賽鴿:中興664作為藝術計畫的創作夥伴。藝術家製作了一個安裝攝影機的小型背帶,讓賽鴿在空中拍攝下動態影像。並且將所拍下的影像交由大學的測量系,轉換運算出一組數位3D模型,最終再由3D列印技術將模型現實化。藝術家透過不同技術之間的相互挪用,呈現出了有趣的思維模式。也從人類出發的製圖、測量慣性轉換到動物視點,進行全新的視覺詮釋,提出了一個跳脫框架的思考模組。
林祐聖(銀牌獎),《我的移動菜園》。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祐聖的作品《我的移動菜園》,源於藝術家想要「擁有自己的一塊地,可以回鄉種菜」的念頭。騎著掛有拖車的偉士牌機車(1972年產),藝術家回到了雲林。挖了故鄉的土壤後,放在拖車中做成了簡易的移動菜圃。這個創作行為也猶如藝術家不斷自我定位的旅行,持續地自問我是誰?我的成長背景?我將會如何?等等的問題。藝術家透過行動的實踐,去突破生命中的負面情緒和不公義遭遇。一次次困難地改良移動菜圃,讓種植出來的蔬菜真正可以食用(曾經賣出這些蔬菜)。向觀眾們提出對於人和土地,該如何相處、有著什麼樣關係的省思。
廖敏君(銅牌獎),《曖曖–他們呢?》。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廖敏君的作品《曖曖–他們呢?》,延續著藝術家對於時間、記憶、溫度的自我探詢。運用編織透明碳纖維和顏料的特殊放置方式,將記憶中關於「大頭貼」的回憶轉喻呈現。作品中出現的肖像,攝影部分是蒐集而來、經過模糊化的童年相片。而編織部分的角色,則是藝術家記憶的混合體。藝術家將樣態不同的人物並列時,讓心中的念想透明化,進而將幽微的詩意視覺化。藉此與觀眾們產生了一種共時性的經驗連結,引領著觀眾向內心深處詢問記憶中的自己:「你們呢?」。
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作為公部門主辦、全國徵件的藝術獎項,全國美術展的競爭一直相當地激烈。已經是台灣許多藝術創作者們的創作指標。分享會中也特別討論了對於「獎項分類」的堅持與期許。評審團希望能夠為眾多、鑽研單一媒材的創作者提供肯定,同時為實驗複合性媒材的創作者增開類別。讓各式各樣的好作品都能夠被看見。近年來也可以看出參展者們的作品,越來越多元、有活力。這不單源於台灣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也需要歸功於主辦方在擴展視野方面的努力。
藝術品需要被看見,而藝術家在創作的路上,更是需要一個成熟公允、可信任的平台發表作品。國美館主辦的全國美術展累積的能量與口碑,為許多的創作者提供了機會。並且在近年來漸漸跨越了學術領域,帶給藝術家們更多的可能。例如許多在藝術市場上活躍的機構,也會關注得獎者們的發展。現已經常可以看見全國美術獎的得獎者,獲得了持續在藝術產業中發表展覽的機會。
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參與第二場「藝氣賀成-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交流分享會」講座活動,有許多值得觀察的面向。無論是就作品的成熟度、完成度、突破性,或是就國美館的主辦策略,均體現出了台灣藝術家、藝術界的強大能量。展覽及講座的內容精采,在2020年的暑期提供給了台灣大眾豐盛的藝術饗宴。今年第十屆的里程碑留下了優秀的紀錄,相信展望接下來的每個十年,全國美術展必然會持續檢討、持續進步,成為支持台灣本土的藝術家成長茁壯的堅實力量。
國立台灣美術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藝氣賀成-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交流分享會」。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國立台灣美術館【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
展期:2020-06-20 ~ 2020-09-27
地點:館內 103至107、203至205展覽室及美術街
403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交流分享會版畫雕塑攝影綜合媒材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4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