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0-11-19|撰文者:詔藝

詔藝 攝。
藝術收藏的過程不僅僅和藝術作品的品質和價格有關,它也會連結到文化知識、哲學思想上的交流,因此和國際畫廊的交流也非常重要。畢竟畫廊主要還是在於銷售作品,尤其是等級越高的畫廊,因為他們擁有很多跨國的資訊,情報真的多非常多。
除了畫廊人員的意見外,我很重視獨立專家們的意見。但我要強調的是,我所指的專家,是那些真的有在深入研究也有在做收藏的人,而且收藏的內容是「要能說服我」的那些人。此外,我也會和國家級美術館中的專家、拍賣公司的專家交換意見,也廣泛去參與許多知識型學者或收藏家的講座,或是透過和國外有規模畫廊的交流中,獲得許多資訊。
但和畫廊打交道時,雖然他們資訊迅速且博學,但畢竟畫廊都還是銷售導向。例如他們會觀察我既有的收藏,然後去推測我喜歡什麼東西,但我並不喜歡這樣,也不喜歡他們所建議的那套所謂「系統性收藏」。對我而言,那些就是銀行理專銷售話術的變形而已,我不要我的收藏中同質性的作品太多,那一點意思也沒有。
至於專家意見和自己研究的心得在我收藏中的「影響力比例」,大約是6成比4成,專家意見在這個階段還是比較重要。
詔藝 攝。
Q:妳都收藏哪些藝術家的作品?

A:以前國內外作品都看,起初也有收些國內藝術家的作品。但這一年多來,學得越多就比較少去看了,現在主要是看國外藝術家的作品,和我背景差不多有在收藏的人大概也都是這樣,這是個很自然的過程。
剛開始可能買幾萬塊錢的作品,但當看到價位約四、五十萬的作品時,回頭去看以前收藏的作品,就會覺得那些剛入門或是內涵不夠的「作品張力」已經無法滿足自己的期待了。但我的意思不是說幾萬塊的作品中就沒有好作品,只是很現實的就是,銷售那個價位作品的藝廊,通常能做的、或是懂的東西也很有限。
具體來說在收藏的過程中,有很大的程度在追求一種「刺激感」,不是作品市場價值上高低起伏的那種刺激,而是在這過程中可以提供身心方面,包含視覺、思考,或是「擁有作品」這件事上的「刺激」,其中最重要的是:這過程中能夠開拓我的「眼界」。而「眼界」這件事,是區域性畫廊或藝術家作品沒辦法給我的東西,且這些作品所能呈現出來的內涵,也和我求學的背景不一樣,也達不到我對於學習新事物的期待。那是一個「感受力」的問題,我會覺得這些畫廊和藝術家所知道的事情都比我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賣我作品時就缺乏說服力。或許剛進入收藏時我也是懵懵懂懂,但很快我就會發現這些畫廊和他們工作人員、創作者的所知所學都比我還少,已經無從給我任何啟發,從那樣的地方收藏那樣的作品就變得缺乏意義。
我覺得藝術收藏的決定,不可能僅僅靠藝術論述,或是讀到多少東西,而是一個人多方面對於「事物深度」的理解能力,而這不可能只靠閱讀藝術相關書籍就可以獲得,而是伴隨人類的經驗、美學、文化上的觀察和體會,甚至可能和哲學和人類學等這些都有關係。對這些東西能了解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創造出有深度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才能令我產生共鳴,進而讓我覺得和作品產生連結,才會談到收藏。
我基本上還是會偏向去收藏和我人生經歷,或是和我認同的社會價值觀接近的作品。例如美國重要攝影藝術家羅伯特•梅普爾索普 (Robert Mapplethorpe, 1946 – 1989),就是我正在研究,也有興趣收藏作品的一位藝術家。他在那時候所關心的議題,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且那些議題至今依舊受到關注,因此他的作品在歷史上有它的價值性,而這樣在「歷史上」(或說在「藝術史上」)的價值性,對我而言就是收藏與否的核心要素。
Robert Mapplethorpe作品 詔藝 攝。Courtesy of 瑞士MAI 36畫廊

收藏家藝術市場訪談Taiwan Art CollectorTaiwan Art Collection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1

4

4

厲害

4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