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藝術產業
訪談時事觀點「就是那種『有連結』的感覺!」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二
2020-11-30|撰文者:詔藝
先前《「你,注意到了嗎?」- 2020 Art Taipei台北藝博展後回顧》一文中,關於台灣收藏家藝術收藏觀念變化的觀察,獲得廣大的迴響。有鑑於此,本訪談延續該議題,將視情況陸續推出幾則差異性較大的收藏心得訪談整理,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不同收藏族群各自的心路歷程,或許將有助於預測未來台灣藝術收藏文化的發展趨勢。
第二組受訪談者:
【受訪者新生代收藏家A先生與B小姐】
年齡:27 – 35
行業別:白領專業人士
正式收藏資歷:2.5年未滿
Q:什麼時候開始收藏?
A+B:四年多前在美國舊金山唸書的時候,到了當地藝術家聚落時,在藝術家工作室中花了500美元(合約當時新台幣16,000元)買了一件120 x 120公分、到現在看起來依舊是「很漂亮」的作品。因為作品尺幅頗大帶不上飛機,因此還另外花了1,000美元用FedEX郵寄回台灣。不過,當時購藏那件作品對我們來說,比較像是買裝飾品的心態。若真正說要開始收藏,應該是2018年底以後的事情。那時起開始很積極地去各大畫廊、拍賣公司看作品,並和相關專家交換意見,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知識,而自己也花許多時間去了解藝術家,收藏覺得和我們「有共鳴」的作品。當然,在收藏初期難免曾有衝動型消費啦!
詔藝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Q:為何會想要將作品買下來,而不僅欣賞而已?
A+B:最剛開始是因為裝飾性的需求,但在研究之後就會逐漸明瞭藝術家的地位,以及他們作品背後所乘載的「文化」和「背景原因」,了解到作品不僅僅是眼中所看到的影像,另外還有它們背後的邏輯和故事,甚至存在深層的「國家文化上的意義」。幾位特別有共鳴的藝術家,如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 1928 – 1994)、卡普爾(Anish Kapoor, 1954 – ),或是常玉(Sanyu, 1895 – 1966),假設我們資金足夠,這些在作品前面會令人流下眼淚的藝術家,都是我們會毫不猶豫購藏的對象。在購入藝術品的當下,好像是進入了一個故事,也才會覺得和藝術家分享了那段「創作背後的旅程」。我們認為,當真心喜歡一件東西時,通常也會令你一直回想,就會天天想要看到它,如果沒有那樣的想法,或許就沒有那麼喜歡它。
就我們的經驗而言,至今所接觸過的作品,都是實際作品比照片好得多,實際作品帶來的震撼會更讓我們有收藏的動機。當看到原作時,會立馬覺得手機上PDF中的圖片根本「什麼都不是」!舉例而言,以前A對於腕錶也很喜歡,也很有研究,也有收藏過。但在進入藝術收藏之後,相較之下,個人的感覺是,擁有藝術品的那種喜悅和滿足,遠超出過去我購買腕錶(或是對汽車也是如此)的那種感覺,那樣的連結更為踏實長久而深刻。每天出門前看到牆上的那些作品,我會心滿意足地告訴我自己:「今天有動力去上班了!」
當然這幾年下來,也會有現在回頭看有點膩、裝飾性比較重的作品。像這種作品重複性很高,藝術家的發展和預期有落差,我們就會慢慢修正,避免犯下同樣的錯誤。以前我會因為覺得價位很划算就購藏,但現在努力讓自己跳脫這樣的想法,會儘量以藝術家背景和作品的品質,作為衡量是否購藏的標準。
詔藝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Q:家中有人有收藏的習慣嗎?如何分配收藏的預算?
A:沒有接觸。父親有寫書法,但沒有收藏。收藏是從我自己開始。
B:小時候家裡有些骨董傢俱,但說不上算是收藏,都是放在倉庫中。也有收藏一些書法老師們的作品,但都沒有參與「藝術市場」相關的收藏。
A: 我們不是預算無上限的收藏家,收藏的花費完全是自己掙來的資金。初期大概都買些小東西,幾萬到10幾萬,一年最多30萬吧!而且要不要下手往往都會猶豫考慮到自己覺得很煩。但現在的話,我預計一年拿出300萬的預算來購藏。我們剛開始的想法,例如一件幾十萬到百萬,可能一年買個幾件。未來預計就是將單件作品的預算提高,讓收藏的portfolio更為精準。
雖說收藏方面我們都有原先預算的規畫,但有時遇到自己心儀的作品,確實可能失心瘋般地購藏。我們收藏目的並非獲利,因此長遠來說,將來恐怕需要更加謹慎出手(相視而笑)。
詔藝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Q:你們收藏作品的依據為何?
A:剛開始是遇到幾位小時候的朋友,他們現在有部分人在收藏,也有些在藝術產業中工作。特別好且真誠的朋友會告訴我們,收藏下手前先要多看。像我就是進去每家畫廊的網頁,一個一個看,看到作品「有共鳴」能吸引我的藝術家,我就會點進去仔細閱讀關於他們的相關資料,也先瀏覽網上資訊後和畫廊交流,以獲得關於藝術家更充足的訊息。
舉例而言,如我看到賈德,剛開始根本完全不知道他是誰,也是閱讀相關資料後,才知道他在當代藝術中的地位這麼高,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然後就會接著看其他相關藝術家,可能是他影響的後代藝術家,或是相關類型的藝術家。我的記憶力和邏輯應該都不錯,這些藝術家在我腦中會形成有系統的「關係圖」和「分類圖」,建立起有意義的系統資料庫。
我有很大部分的資訊是來自朋友,這些朋友他們自己也收藏,而且他們是從父執輩以上家族就已經有一脈相傳的收藏習慣,非常有經驗。他們會提供我建議,比如在什麼樣的收藏預算區間,可以買到什麼樣國內外優質的作品。
REACTIONS
4
3
0
8
1
熱門新聞
1
【專題企劃】浪漫主義「光之畫家」透納冥誕 250 週年:從傳統風景畫到抽象化表現的演進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藝術與日常的模糊邊際 收藏延伸的生活品味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專題企劃-「美術館的幕後推手」(下):策展作為機構歷史的建構方法,臺北市立美術館跨度多面的策展與研究
2025台北雙年展公布展覽主題「地平線上的低吟」,邀請54位藝術家以及33件全新創作 探究「思慕」的多重意義
臺南市美術館迎來新氣象!由策展人龔卓軍任館長,游文玫接棒董事長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徵件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2025-03-31|撰文者: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