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策展

問空間《搖動的風》聯展 看見超越符號敘事的視覺語彙

問空間搖動的風

2021-01-11|撰文者:林侑澂

曲德義,《無界A2001》,49 × 130 cm,2020,壓克力、麻布。圖/問空間提供
藝術家曲德義的作品《無界A2001》,延續著多年來所討論的「理性與感性之間的空間關係」,並以更自信的創作手法做出新的詮釋。畫面結構上善用二元對比的思維,經常可見許多的衝突與融合。尤其是半自動性的流淌與精準計算的塊面,形成了有輕有重的韻律感。藝術家藉由精煉而穩重的經驗,隨心所欲地與畫面發生的意外共存。所描繪的已非是某種單一的情感,而是種種意識運作的軌跡。
林鴻文,《浪遊》,72.5 × 60.5 cm,2015,水性油彩、壓克力顏料。圖/問空間提供
藝術家林鴻文的作品《浪遊》,所展現的是非常直觀的人格特質呈現。藝術家運用相當文人化、寫意的手法,將個人內在的意志視覺化。細觀時會發現畫面的修改極少,可以想見藝術家越來越清晰的自我認知,通透而反璞歸真。或是說對於畫面中種種的小意外,也能夠自然地與之共生。作品如同沒有形象的自畫像,流露出自在自得的、離塵的雋永氣質。
董心如,《窈渺2018-4 小滿》,100 × 100 cm,2018,複合媒材、畫布。圖/問空間提供
藝術家董心如的作品《窈渺2018-4 小滿》源於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卻與多數藝術家透過環境氣候方向的詮釋手法不同。藝術家透過進一步加內化、去形象化的情感投射,讓畫面的結構顯得沉靜而開闊。源於水墨畫的美學經驗,被轉換成為了虛實相生的色相、肌理的疊加則是可以感受到源於暈染法的空間感。作品走出了節氣的框架,並且更深刻地與時刻變化的精神 / 心境產生共鳴。
宋璽德,《桃花源2》,44.3 × 3.5 × 2.5 cm,2020,不銹鋼、油墨印刷。圖/問空間提供
藝術家宋璽德的作品《桃花源2》,延續著對傳統山水再詮釋的脈絡,融入了幾何造型與印刷油墨的運用。不鏽鋼材質與與潑灑的色彩,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鏡照」效果。隨著方向及遠近的轉換,作品形成了千變萬化的幻境。尤其近觀鏡面時所看見的不單是自身的形象,也是自身與色彩間的交疊。引領著身處作品之前的觀者們,不單是進入鏡中,也進入了心神嚮往的桃花源之中。
楊仁明,《想法與說法4》,90 × 53 cm,2016,壓克力、油彩、布。圖/問空間提供
藝術家楊仁明的作品《想法與說法4》,突破了藝術家過往潑灑與幾何間的二元辯證,轉化出了一種更精煉、穩定的繪畫結構。明確的單色分割與即興、有機的筆觸塗抹,對應著思想和語言之間的複雜聯繫。舊照片般的色彩,則是暗示著某種時間的淡出與淡入。作品中對稱又不對襯的水平線,更是引起了官這們的無限想像。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揉入了繪畫的身體感與時間感。透過的簡明卻又難以定義的視覺語彙,邀請觀者們產生屬於自身的理解。

問空間搖動的風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