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訪談個展

不囿於題 不滯於形 《Re:Niu》牛安故事展 看見自然而然的文人雅趣

ChensArtGallery牛安《Re:Niu》故事展文人畫當代實踐

2021-04-29|撰文者:林侑澂

創作中的牛安。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文人藝術如何與時代對話?」是藝術界近百年來樂此不疲的話題。大概也需要再過百年,後人才能夠對今日的發展稍有結論。若以古典藝術的慣性而論,牛安的呈現經常是意料之外的。卻總在第二眼之後,讓人查覺到悠遠的文人畫質感,感受到銜接古今的怡然態度。 
2021年牛安再次與CHENS ART GALLERY合作,策辦了《Re:Niu》故事展。透過六個子題,向觀眾們介紹牛安既深且廣的關懷。此六個子題之間並非是階段性的先後分類,而是多軌同時的併行。於是在各子題的對話之間,看見了牛安反應的文化精神的有趣方式。
牛安,《有獅系列- 強與弱》,150 x 150 cm,壓克力 畫布,2017。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在創新表現手法的同時,牛安的作品依然條理分明,這或許可從牛安的生命經歷窺其原由。牛安生於上海,自幼與筆墨為伍、在美術中學時學習西畫、赴東京就讀武藏野美術大學並就業於藤田建築、旅居美國與韓國等地、近年常往返上海與舊金山創作、也於台北成立工作室。豐富多元的文化滋養,支持著牛安活力充沛地在各地進行藝術活動。
回憶起學藝之初,即便很早就接受了扎實的筆墨訓練,少年時的牛安也曾對於古典的形式感到牴觸和猶豫。然而隨著一筆一畫的累積,牛安已將筆墨轉換成為更容易與時代對話的語言。尤其是變幻萬千的線條,極具書寫感。一方面疊加成為豐富的層次,一方面也可說與自身的文化學養達到了平衡。
牛安,《藍色漫步者二聯畫-A》,43 x 40 cm,墨 彩 紙本,2007。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對於牛安來說,繪畫即是溝通。無論形式與內容,繪畫自身即是能滿足人與人交流的頻道,甚至可以敘述語言無法觸及的共感。也就是說發表作品時,畫中的一切就像是用字遣詞、語調語速,敘述著藝術家所想要表達的內容或精神。畢竟講得多不一定畫得好。牛安作為一位創作者,磨練的也就是屬於自己、最適切的敘事方式。在多條創作軸線上,以當代藝術家的立場詮釋著屬於牛安的文人畫。

【隱】

牛安,《悟之系列-CA2》,142 x 142 cm,壓克力 畫布,2017。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隱》系列當中的氣息看似駁雜,卻又反向地讓人放慢思緒。言而未盡的質感,悄悄地聯繫上了牛安對於古典文學的喜愛與體會。牛安非常喜歡古詩詞、古詩歌中,用意象比喻事物、多次轉換語境的文法。種種意在言外的美感往往含蓄,也象徵著東方文化巧思趣味。於是牛安運用了來自敦煌佛教、山海經、西遊記等等的古老的傳說故事入畫。這些形象在養成牛安的文化體系中,本身已具備意涵。但牛安所做的並非是故事的再詮釋,而是以今日的視點體現出「隱而不言」文化體質。藉由意在言外的方式,引導觀眾感受悠遠的文化韻味。

【石頭】

牛安,《寒石-F》,43 x 40 cm,墨 彩 紙本,2016。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石頭》系列是牛安相當重要的一條創作脈絡。長期研究園林造景的牛安,認為順應自然的太湖石是最能夠體現江南美學的物件了。石頭對於牛安而言,承載了歷史、文化與美感等等多重意義。細觀太湖石的線條、體感、鑿痕水痕,都如同書法般變幻莫測。而其中的洞隙,則是在虛實對應間形成了一方可想像、可置身其中的時空。
牛安,《寂石》,40 x 43 cm,墨 彩 紙本,2016-17。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太湖石承載的歷史往往不可考了,而在描繪時,牛安最注重的往往是石頭的性格。一座座太湖石中充滿了歲月的低語和寄託,即使不動,牛安也覺得它們是有脈搏的。這也讓牛安大量用水、用彩作畫,讓它們顯得鮮活。從石頭本身形成的精神、氣質、神韻,到作畫者自身的情感投射,牛安賦予了石頭充分的敘事感。然而這樣的敘事並不是明確的起承轉合,而是傳遞一份文化氣質的雋永。於是太湖石的形象,終成了牛安在行旅四方時,寄託種種情懷的錨點。

ChensArtGallery牛安《Re:Niu》故事展文人畫當代實踐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0

0

1

厲害

4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