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迴圈的藝術評論(下)之4:文體與稿費的專業性分層
2021-09-17|撰文者:陳晞
在聯合報副刊近年另創的新品牌《500輯》成立之初,他們曾主打「透過500字傳達有感的觀點」,企圖以短小精實的文化藝術內容,貼近大眾的閱讀習慣。然而,500字要精確傳達一個觀點,不只是個高難度的技術,同時在網站流量的考量上,更需要有不同於既有網站的介面系統設計。因此沒多久他們便解除了這個自我設定。
500字對如今臺灣的中文藝術評論來說,可能連摘要都塞不下。隨著雜誌的專業化、論述的學院化之後,藝評文章也逐漸在論述過程中強調精細化的書寫,動輒兩千字以上的文章篇幅成為了主流。在這個子題中,藝評人們並非要為特定的篇幅範圍辯護。開發文體的多元性,是當代藝術評論逐漸受到其他藝術書寫和媒體環境改變之後,需要被關注的議題。
七位受訪藝評人的意見相性圖。圖表製作:陳晞
文體解放
「展覽論述、藝評、媒體及書籍上的藝普文章和論文,對我來說是四件不同的事情。其中策展論述的文體對我來說是最開放的。」高森信男今年開始擔任台新藝術獎特約評論人,他稱自己作為一個「分類控」,一直讓自己在不同的平台上,以不同的文體與字數範圍作為自我設定書寫藝評。在他的經驗中,觀察到每一種文體在不同的地域也各有特性。「譬如論文的各家說法也不同,有些歐陸訓練就覺得論文要夠抒情。」「文體可以多元都是好的。2000年前後時,可能策展人一詞也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文體反而滿多元的。」
文體與字數的長度,其影響根源自獎補助與發表平台的性質,甚至可能是關於稿費的計算方式。文體的論辯從90年代起便存在在台灣藝術世界之中,演變至今,在臺灣的雜誌媒體中,最常見的都是深入長文,超過三千字的學院式文體也是家常便飯。高千惠與王聖閎在現象書寫中的觀察文,則提醒了我們這與在地藝評生態的經營與生存方式有關。而評論獎補助機制,則又仰賴書寫者實踐其「體制」的可能。
臺灣曾有不少藝術評論類的獎項,如數位藝術評論獎或國藝會藝評台等,然而這些獎項都因為不同的現實環境被迫終止。有數位藝術評論獎過去的獲獎人曾表示,因為其獎項類別小眾,缺乏符合條件的評論作品,容易變成同樣一群人在輪流獲獎、入選,而國藝會的藝評台則也因應表演藝術評論平台的需求,轉變為表演藝術評論台。
藝術評論在臺灣,更多元的文體有待開發與被接納。長篇大論的文論與影響力並無正相關,高千惠即以羅蘭・巴特、德希達與米榭.塞荷為例,說明三家評論書寫,如今已成為評論界引用的經典文本,其文體仍難被歸類。「即便跨越時空,能被今日認証之因,或許是其聲名,而非其文體。」(註1)
除了國外大師的案例以外,臺灣也不乏深具影響力的短文。像是2007年曾經被「炎上」的頓挫藝術,以不超過兩千字的篇幅,引起了不同的藝術家、藝評人之間以多篇文章進行論戰。陳璽安認為,中、英文藝術雜誌的藝術評論在風格、文長和關注點大相逕庭。如果對照國外雜誌 500~1000 英字以內的評論,其文章投射出不同的讀者受眾,與大眾文化的開放程度也不同。
「有時候可能不是字數的問題,」陳璽安說,藝術評論還是要去命名並點出現象,進一步激起大家討論的空間。在他與富源、顧虔凡等人近年創辦的《黑齒》雜誌,每週出一篇字數限制在2500中字的雙語文章,不限文體,有時邀請藝術家撰寫各式評論,有時則像「黑齒平行奧運」這般配合時事、以文字書寫創造文化空間的專題項目。
稿費:關於生存、更關乎其他
不過,《黑齒》還有一個引人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每字人民幣1元的稿費。中國的藝術雜誌近年經歷一波停刊潮,稿酬也多年停留在每字0.5元,《黑齒》則從稿費的層面提出改變。
稿費反映了藝術書寫的生產環境、狀態,連帶影響的是藝術書寫內容在藝術生態中的影響力。王咏琳認為,80-90年代歸國的藝評前輩,是相對在學院制度較有彈性、台灣藝術學院跟前衛運動在發展階段的環境中書寫,當年的稿費上相對合理。「我們這代面臨到整個藝術市場開始拓展『國際化』的年代,替代空間、畫廊一個個開,也是有搭上這股產業動能。」然而,展覽規模日漸變大、畫廊追求國際化、藝術家國際參展越來越多,表面上看起來有更多談論藝術家作品(專文、評論、座談)的需求,「但實際上卻沒有回饋到藝評家的身份與內涵中,真的就變成跑通告。」
如今在藝術書寫的市場需求中,典藏品詮釋文、藝術評論、展覽論述代筆、新聞稿、採訪報導、訪談逐字稿、翻譯、研究論文、出版文字等,都依照不同的文體與形式有個不成文且模糊曖昧的專業性分層稿費機制,然而在公部門停滯多年的稿費定價、與超過三十年不變的所得稅法制度底下,專職於藝術書寫幾乎不可能。面對有學院系統支持的藝術評論寫作者,獨立藝評人在藝評這條路上,需要有更大的書寫彈性與堅持。大多數人則像這個專題中的〈上篇〉開頭裡提到的藝術工作者那樣—以策展與藝評工作相輔相成,在維持生計的情況下找尋使藝術研究得以延續的空間。這使人不得不佩服那些幾乎只從事藝術評論寫作的藝評家。陳寬育說,他大多是以機構典藏品的詮釋文字、媒體與機構邀稿等不同文體與內容形式的寫作,來維持狀態,尋出自己的路徑。
「像是後來我沒有獲得補助,但還是會去尋找一個讓我可以持續下去的寫作方式,而不是有補助就寫,沒補助不寫。」用各種稿費來源支撐寫作職志,也是不少藝術書寫後進的生存現況。兼差與斜槓之餘,他們終究得面臨著不透明的稿費機制。依照文體、格式以及寫作者的專業度的不同,在市場上不透明的分層計費方式,然而有些年輕寫作者可能尚未釐清薪資的眉角,就因此感受到環境的不尊重而放棄。
談到這裡,受訪的中青世代藝術評論工作者們,無不表達他們對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的「期許」。期許協會串聯其他工會組織,倡議藝術書寫工作者權益,成為一個實在的臺灣藝術評論書寫者的基地。張晴文在採訪中也表達了對稿費議題的關注,在藝評人協會中,這個議題同樣是重點。
王聖閎補充道:「像是好萊塢劇作家工會那樣,我也期待未來臺灣的藝文寫作者、翻譯者和編輯,有一個比較屬於文字工作的工會。」他認為,藝創工會在相關權益的爭取和倡議上已相當盡心盡力,只是藝創工會必須顧及的類別多元且廣。「如果有個專門為文字工作者爭取權益的獨立組織,那推動起來會更有能動性。」
不同的稿費象徵著一個環境對內容生產專業的尊重,在臉書上偶有藝術寫作者提出稿費的問題,然而如今藝術書寫與藝術評論的問題,已不只是出在稿費高低與否,它更牽連到多年糾結在機制、媒介、寫作方法與文體上的現象。若要能在文字工作者之間的低稿費取暖處境之外得以有積極的變化,那麼讓藝術評論與書寫在各方面有機會反被打開來 ,可能是讓它走出迴圈的第一步。
註1:高千惠,〈必要之惡?——介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書寫行動〉,國藝會線上誌,2021。
【後記:本篇專題的完成,除了感謝七位受訪藝評人之外,也感謝在前置與執行過程中,陳泰松老師、高千惠老師、陳毅哲、汪正翔與許楚君等人回饋他們的想法。謹將這篇專題獻給已將筆放下的藝術書寫前人李維菁、江凌青、吳樹安和李俊賢,以及所有在路上、或暫時離開的藝評書寫者們。】
上篇│
走出迴圈的藝術評論(下)之3:重新審視藝術評論的任務
延伸閱讀│
走出迴圈的藝術評論(上):藝評在今日的幾個(老)問題,與它可能的重生點
走出迴圈的藝術評論(下)之1:藝術評論需要「國際化」嗎?
走出迴圈的藝術評論(下)之2:檔案與平台封建主義
「文體與稿費的專業性分層」子題中,受訪藝評人的意見相性圖。圖表製作:陳晞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走出迴圈的藝術評論(下)之3:重新審視藝術評論的任務
2021-09-17|撰文者:陳晞7094
走出迴圈的藝術評論(下)之2:發表與平台封建主義
2021-09-17|撰文者:陳晞6220
走出迴圈的藝術評論(下)之1:藝術評論需要「國際化」嗎?
2021-09-17|撰文者:陳晞8115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2024-11-20|撰文者:金車文藝中心674
2025「文字力・評藝堂」Art Criticism Hall 視覺藝術評論新秀培育計畫 徵件中
2024-11-14|撰文者:絕對空間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72
2020第三屆《構圖‧臺灣》視覺藝術創作徵件結果出爐! 首獎黃彥鈞獲維也納藝文體驗一個月
2020-06-19|撰文者: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