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個展時事觀點

「在社交平台或現實世界?」傅寧《限時動態》個展思辨影像的存在

潮時藝術傅寧限時動態社交平台影像

2022-05-18|撰文者:林侑澂

傅寧,《招待所的檳榔》,畫布、壓克力。圖/潮時藝術提供
傅寧在日常就有拍攝影像,再去手繪這些影像的習慣。進入創作時,傅寧會以感興趣的照片為基礎,首先用紙筆設定一遍大致的輪廓。描繪的同時也開始解構、並且取設除細節與特質,取得一個純粹的造型。當紙面上的造型要轉換到畫布時,傅寧則是對其再次地解構。接著使用一層打底劑把鉛筆稿封起來,而後依照對於草稿的感知直接上色,進行色彩的填空及圖層的變化。
傅寧,《沒拍到的自拍》,65 x 53 cm,畫布、壓克力,2022。圖/潮時藝術提供
系列作品出現了許多「邊框」,反應的是傅寧對於畫框邊界、 手繪底稿邊界和螢幕邊界的思考。當一幅草圖完整、滿版地進入畫布,其所暗示的是一個人類視域的再現。但若是附加上了(各種的)邊框,作品的質感就會更接近螢幕之中的影像。傅寧一方面運用邊框暗示「畫布本身也可以是類似螢幕的介面」,另一方面又以半透明、飛白的筆觸,暗示「畫布的存在和螢幕有所不同」。藉由輕薄、順暢、色彩華麗的畫面,對應網路社群影像的特質。也透過手繪感極強的風格,去反襯最初那幀數位影像的存在本身。
傅寧,《後面的人別笑了》,畫布、壓克力。圖/潮時藝術提供,非池中藝術網攝
作品《後面的人別笑了》最初的取材是傅寧想要拍攝前方的風景,卻發現機車後方有位陌生人正巧對著螢幕露出笑容。傅寧注意到這張照片中包含了很有意思的空間層次,於是開始在畫中處理,前方、後方和鏡面反射的切換與對應。近觀作品時會發現,厚薄不同的打底肌理影響了顏料的顯色和筆觸的流動。最終在繽紛的色彩中,將影像與多重空間的交疊進行了詮釋。
傅寧,《不會在了的路口》,100 x 65 cm,畫布、壓克力,2022。圖/潮時藝術提供
作品《不會在了的路口》源於一個不會再感受的視覺經驗、不會再去的地方。傅寧在手機中注意到這張照片時能夠辨別場景是何處,也能夠記得當時經常在那邊等待,卻不大記得自己拍攝當下的狀態了。面對著這個不是刻意拍下的畫面,傅寧首先以不同的筆觸鋪陳了或厚或薄的淺黃色顏料,接著進行視覺元素的轉換。透過視覺動線的梳理,直觀地描繪了對於記憶的感知。於是作畫成為了一個回望記憶的過程,也像是發布一則限時動態的行為。
傅寧,《無言薯條》,畫布、壓克力。圖/潮時藝術提供    
作品《無言薯條》的影像底稿是一群人工作到深夜時,想要吃麥當勞的微小日常。從外送失敗、外帶用餐到薯條打翻,一連串的小悲劇組成了瑣事記憶。傅寧提取了薯條、冰炫風、夜晚、街燈街景等等意象,將它們與社交平台的介面交錯。將畫布模擬為社交平台,一方面描繪著當時的記憶(拍攝 / 製作影像),一方面也透過繪畫行為,將細碎事物的意義更加擴增(發文)。
潮時藝術《限時動態》傅寧個展 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即便所有的創作都有著最初的攝影為基礎,但是傅寧所描繪的其實是數位影像而不是現實寫生。也就是說《限時動態》所關注的並非「照片中的事物」,而是「影像本身的存在」。雖說大多是取材於和自己有點關係,且每個人生活中都會經歷的影像,但並不會將影像本身的故事做為藝術創作的首要關注。甚至在題材 / 畫面的尋找,也刻意保有一定的隨機性。
潮時藝術《限時動態》傅寧個展 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視覺如何運作,是藝術家們永恆的關注。而人類進行繪畫或攝影的最初企圖之一是再現自然、保留對於人事物的記憶。在攝影高度便捷的今日,要刪除承載記憶的影像,也和生成它一樣容易。對此,傅寧在系列作品中品中寄託了「影像不想被忘記」的投射,以此回應著影像和記憶迅速更迭、保存期短暫的當代社會。
潮時藝術《限時動態》傅寧個展 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當然,當代課題不會有當代結論,但傅寧的創作提供了值得討論的標的物。面對《限時動態》之中的系列作品,很容易可以感受到如同「限時動態 / Stories功能」般、迅速流通的質感。當進一步去感受其中「隨機小故的意義」和「網路社群中的影像運作」的關係時,則是開啟了人際關係甚至「如何存在?」的有趣思辨課題。
潮時藝術《限時動態》傅寧個展 展覽主視覺。圖/潮時藝術提供
LIN ART PROJECTS 潮時藝術
【限時動態 | Stories】傅寧個展
展期:2022-05-21 ~ 2022-06-18
地點:潮時藝術磺溪空間 / 台北市士林區磺溪街25號

潮時藝術傅寧限時動態社交平台影像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1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

降生於黑夜的繪畫——呂浩元近作

2020-10-19|撰文者:莊偉慈(藝評人) 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