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2018特別企劃-影響力人物】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陳志誠校長專訪

2017影響力人物陳志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教育

2018-02-22|撰文者:詔藝、攝影/呂蔚宸

甫於2015年接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即大建置大興革以及擘劃藝術大學作為樞紐的在地深耕。旋即在2017年擔任全國文化政策白皮書暨全國文化會議計畫主持人...,陳志誠校長一直以來為臺灣藝術文化及其國際化的發展扮演重要支柱的角色且貢獻良多。
文化行政管理與政策實踐之外,陳校長在藝術教育領域方面,特別著重創新啟蒙教學,鼓勵以實證主義式的實踐為核心的理論與實務並進,提倡從學校之體制興革以創造藝術特色發展之教學與學用環境生態系統,培養專精且跨界之T型全方位藝術人才。
陳校長亦曾派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擔任主任,負責歐盟各國與台灣之文化國際交流長達6年,總共於歐洲各國之國立重要場館、藝術節等辦理了一千多場重要藝文活動,成就可觀,因此於2014年獲當時法國文化部長頒「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陳志誠教授先後於國立巴黎第八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亦曾兼任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任教二十餘年,長期從事國內外藝術教育之經驗,想必對於當今國內高等藝術教育的發展狀況與遇到的挑戰,會有建議甚至箴砭的看法?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與他的創作。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一、想請問陳校長,以您的觀察與理解,當今臺藝大的教育重點應該有哪些?當今的發展為何?
陳:我現在正在推動的莫不是致力於因應21世紀新世紀的開展而奮力,當今臺藝大教育的重點就在於進行「新世代T型全方位的人才」的培育。過去台灣的藝術教育長期蕭規曹隨沿襲下來,難免有些過於框架化的技職窄化,但藝術教育的本質應該還是要回歸藝術「基礎教育」,也就是說藝術培育不應以先框架化的學科別,再加上職場般、單一技職化的技能培訓...。是的,現代主義之前,它是主要的養成模式,然而現代主義以降,創作的更自由多元則是早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在此聲明,我反對單純語意上而非實質上的變化,因此要有所改變,得是體制面與結構性的再造。
何謂藝術基礎培育?藝術大學的教學體系理應培養 1.藝術創作領域的多元形式並進2.主體的多感官能量之參與3.進而基於上述呈展之造型事實的感官實踐之經驗值與其思維而積澱的人文素質。況且當今的藝術生態環境,其實它應該不再是僅僅封閉於固有藝術領域,它可能是一種領域擴展後的藝術科學(是通過經驗實證、提問檢視的實證邏輯思考或方法)。至於藝術教學興革實踐的步驟 1.在大學的初期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技能基礎養成與跨領域能力的發掘2.進一步深耕創作實踐;召喚可能的全人的、先驗的能量以及體系脈絡之專業傳承3.最後學以致用的開展在實踐層面得具備與時俱進的鏈結能力。或用國內習慣的用語,我們稱之為創新創業的「U-Start」(1),之後進一步串接鏈結「學創平台」:大工坊(2),協助學生能夠真正落實學以致用,臻至展演的殿堂(3)。
為了達成前面的幾個目標,我們所採用的方法是「美大臺藝、國際學府」的五大構面,也就是優質化、平台化、學用化、國際化與在地化等五個。具體言之,優質化包含資源重整與體質強化;平台化包括架構優質跨際的學創研發平台;學用化則是要強化學以致用與產業連結;國際化則包含落實實質國際交流、建構跨界「展(覽)、演(出)、(播)映、(理)論」的大舞台。
以藝術文化鏈結社會的在地耕耘,也有相當程度的共識與推展,例如作為全國人口最密集之新北都會的地緣核心板橋,臺藝大自身所在的位置,我們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在地藝文發展的供輸基地與藝文教育推手,能做到以上種種而擴延之,教育與文化的力量必定能使城市壯大。
臺藝校長陳志誠受訪。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二、您曾於先前「兩藝校長大辯論」中提及,臺灣藝術大學統計的學生就業率為六成。請問學生有六成的就業率您滿意嗎?如果滿意,那請問剩下的40%沒有就業的畢業生您怎麼看?如果不滿意,您覺得有什麼方式可以協助提升更高的畢業生就業率?
陳:
我要強調一下,在先前兩大校長辯論中,因為辯論會的規定而沒時間可以說明,因此讓很多人對這個六成的意思有所誤解,因此容我在這邊說明清楚。事實上,我當時所說的六成,並不是說畢業生就業率只有六成,而是屬於朝九晚五有固定工作收入的社會認知的常態工作一群,另外約有一成多的人,他們持續專業創作,也就是作為純畫家或是藝術家的「那種」工作(直到現在為止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這不是正職工作),而在創作職場上有所成就。另外,約有二成多的人,可能就是一方面繼續創作(或強或弱),同時以接案或才藝班等工作做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職場工作,但這種可能就沒有前面六成的人一樣有相對穩定的收入,當然也有許多人營運有成而收入相當不錯的。也就是說,只有百分之五不到的人真的沒有適合的工作,或堅持創作暫時難有發展,而不是四成的人找不到工作。話說回來,勞動部、文化部等相關部門長時間並沒有因應新世代年輕人的新時代環境來擘劃屬於他們職能的生態環境,因此如何提升更高之就業與工作效能?我覺得藝術大學畢業的大家,已經在相對而言屬於較困窘的時代,又能如此奮力有所為,夫復何求?
臺藝大雕塑系學生於工作室創作。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至於持續創作者,例如許家維,臺藝大畢業後,他繼續努力在打開-當代工作站負責策展、論壇、國際交流,並持續展現創作能量,現今他的簽約畫廊提供他相對穩定也相當好的生活費用。在這幾年陸續得了台新年度大獎、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等等後,不僅在畫廊展出,國際邀約亦不斷增加,你能夠說他過得不好嗎?台灣很多藝術家其實都一直有在創作,私下自營的收入也都不錯(尤其越資深的畫家越有此情況),有一些人甚至過著相當優渥的生活。只是因為沒有在帝圖的管道(指帝圖非池中TODAAY線上藝廊)或其他大家熟知的管道在銷售,所以我們比較不清楚。
三、您如何看待近十幾年來,中國崛起後,華人世界中,中國的藝術教育現狀和台灣藝術教育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性對您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
臺藝大校長陳志誠受訪。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校長室一景,陳志誠的創作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陳:
我覺得你們看到的部份和專業領域實際狀況可能不太一樣。我對當今臺灣的藝術教育還是相對有信心, 因此,依時下狀況而言,我並不太擔心這個問題。我前不久又去了北京參訪考察當地的一些中國頂尖的藝術高校,以藝術教育發展而言,時代巨輪動盪造成他們相對發展比我們晚,因此在此領域不論是師資、觀念上,總體而言,雖然他們進展相當快,但是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傳統。然而就趨勢發展而言,中國近期在公部門的支持,不僅預算成長相當可觀,有些藝術領域新領袖也嶄露頭角,支撐興革與體系建制,縱然大環境仍待進一步成熟,但是我們公部門若仍只是口惠式的總說重視藝術,而無法有實質的編制、預算的重大增長,以及體制的更自由開放,不久的將來說不定只能稱體裁衣而不求大發展。

REFERENCE

【2017非池中藝術風雲榜】2017年度影響力藝術人物

2017影響力人物陳志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教育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熠新北x鶯歌藝術城】藝文訪談線上節目EP9、EP10上線了!

2021-12-11|撰文者: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