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影像構築觀看過去的契機 鄭淑麗X孫松榮X林木材展覽對談
2018-05-25|撰文者:陳乃慈
第11屆TIDF國際紀錄片影展於本月落幕,今年擴大影展單元內容,和台北當代藝術館、立方計劃空間合作推出兩檔實體展。其中當代館的展覽「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先行開幕,觀眾有機會看到近20件華人早期錄像藝術作品,在特殊的時代氛圍之下,如何回應社會環境的變遷。在忙碌的導覽行程過後,策展人孫松榮、林木材和參展藝術家鄭淑麗於館內小聚,一起聊聊關於展覽的幕後思考。
展覽現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現今錄像藝術已成為觀眾熟悉的創作形式,議題與表形式多元,但是在1980年代初期,錄像藝術於港台兩地同時崛起,無論在技術或關注方向上,和現今的作品十分不同,時逢香港回歸20年,及台灣解嚴超過30年,對於過去作品的整理,在兩岸三地關係愈趨緊張的今日,或也提供人們鑑往知來的窗口。以下為當天對談內容節錄。
林木材、孫松榮主持展覽導覽。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對談現場。左至右:孫松榮、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展覽統籌盧穎珊、林木材、鄭淑麗。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非池中藝術網(以下簡稱「非」):此次參展作品緊扣過去的歷史事件,如「中英聯合聲明」、「六四天安門事件」、「九七香港主權移交」和台灣戒嚴令的解除等,由這些歷史事件進行探討的出發點為何?
孫松榮(以下簡稱「孫」):在觀看這些作品的時候,我認為這些藝術家都想立即與外界連結起來,現今的藝術家反而較常探討過去的歷史事件。在當時,香港和台灣的藝術家沒有很多接觸,可能不曉得對方在做什麼事情,當我間隔二、三十年再去觀察這些作品時,發現其中有一些共通點。
這次為了回應TIDF的影展,不能將藝術的議題處理得太抽象,也不是純粹在美術館當中討論錄像藝術,因此我選擇了幾個具體的事件,剛好八零、九零年代在錄像藝術的發展上,還沒有走到數位化,在媒材上相對簡單,也在其中涉及許多具體的問題,諸如電視媒體的操作,和這四個大事件。我們也討論了幾個細節,例如展覽名稱的選定,和香港有一段「過渡期」的問題。
林木材(以下簡稱「林」):我在閱讀孫老師的文章以後,到香港看過了相關的作品。其實更吸引我的是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過後,到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有十年左右的過渡期。為了回應這次回歸,做了許多的建設。但是我在香港期間,曾經詢問當地的藝術家是否有相關的作品,答案為否,沒有人去討論這個十年。
孫:是的,他們當時會直接面對當下的問題,並不會計畫性地去進行。現今許多年輕藝術家可能會計畫性地投入創作,做得很精細,例如做一些冷戰的回顧,不過當時的藝術家似乎沒有想那麼多,直覺地認為要對現在發生的事情立即回顧或討論。
林 :以往的錄像是較為低技術的(low-tech),所以他們能做得很快,但是現在高技術的(high-tech)形式反而讓創作變得較慢,他們要強調更精細的內涵,作品的產生和事件發生的時間就會拉得很遠,藝術家大多都是討論過去的事件,錄像創作的即時性就會降低。
孫:我覺得也是運氣很好,去年鄭淑麗導演在10月來台參加女性影展,我和林欣怡老師有機會訪問到她,後來我重新梳理鄭導的作品之後,和她說我們想把作品《Making News, Making History》放進展覽。
當時我們在談論,思考到是不是就用電視螢幕呈現就好,但我覺得導演講了一個很好的想法,就是以接近原版的概念呈現,所以我們把一些大字報拿掉,我覺得目前的呈現蠻好的,如果沒有那些作品,會有甚麼部分被遺漏,但透過這些作品就將它們串聯起來了。
《Making News, Making History》於美國展出照。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馮美華《她說為何是我》,1989。蒙著雙眼的女子在城市裡行走摸索,並交錯著黑白的古代女子生活影像,呈現當時港人徬徨焦慮的狀態。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鮑藹倫《估領袖》,1990。幾位藝術家以港人所熟悉的遊戲「猜領袖」,模仿李鵬在電視中的動作,最後大夥厭煩了單調的模仿動作,紛紛離去,並也在暗示人們無法忍受遊戲過程的獨裁專斷。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洪素珍《東/West》,1984/1987。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勤美術館開幕首展,日本nendo設計事務所領軍策畫!以五大展區、上百件設計經典和新作改寫生活輪廓,打造地景式美術館的專屬冒險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走進「新說小百科」展覽 透過感官探索世界
從高美館到「雙館」治理:李玉玲新任亞大現代美術館、中醫大醫學美術館雙館長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2026威尼斯雙年展任命下屆藝術總監,首度由非裔女性策展人Koyo Kouoh主導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每個人都是「關係人」:MoCA當代館新展,反思 #Me Too 運動下的社會現象與多層關係
2024-05-31|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089
MoCA Studio「幻殤─提摩特斯.安格萬.庫斯諾個展」 印尼藝術家以傳統入神舞蹈演繹在地歷史
2024-02-23|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77
台北當代藝術館公布2024年創新計畫與展覽-緊扣全球議題,以藝術視角展開創意思維探索
2024-01-05|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5996
疫情中「轉化的病毒」 法國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線上鄭淑麗個展
2021-06-01|撰文者:文化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06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歲末大展「新說小百科」結合經典讀物《漢聲小百科》,引導觀眾沉浸於浩瀚無垠的知識海中遊藝
2024-12-18|撰文者:張家馨279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2024-12-17|撰文者:帝圖藝術拍賣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