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19-06-12|撰文者:林侑澂


蒙天.布瑪 Montien Boonma,《喜捨 Kisha》,泰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蒙天.布瑪的藝術創作往往是繪畫與雕塑相輔相成的組構。此作以佛教僧侶「化緣托缽」的修行作為主題發想,強烈對比的明度及彩度讓人印象深刻。作品名稱的原文「Kisha」指向著對於寺廟的奉獻,以及一種的互助互惠的思想概念。當伸進缽中取物的手越多,象徵福分的金色就越少。而當沒有取物的手在缽上,缽中的金色福分則顯得飽滿。
透過細膩的視覺呈現,藝術家將佛教文化中「把你所擁有的事物分享出來,你會得到更多收穫」意象,清晰地傳達給觀眾。並且對於物質流通和善意傳遞,做出了輕快而發人深省的詮釋。

【存檔記錄】

在所謂現代化、進步化的過程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藝術事件是以與社會對話推動改革為出發點的。有別於傳統的繪畫、雕塑或裝置藝術,這些流動性高的即時藝術行為,在當時缺少畫廊或美術館等機構保存。在此情況下必然需要用錄像或是文字書寫的狀態將其留傳。本展區蒐集了大量的文本式作品,將各種具有時代性的藝術行為做了前因後果的梳理與解析。
陳龍 Tran Luong,《毛河煤礦計畫 Mao Khe Coal Mine Project》,越南,藝術家提供。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術家陳龍的表演、裝置、繪畫等藝術創作,以及作為策展人所推動的一系列藝術創舉,是越南當代藝術發展中相當關鍵的環節。於此作中,藝術家運用行為和影像,紀錄了他親身探索煤礦坑境況的過程。在參與了為期兩週的礦坑工作體驗後,藝術家對於長期身處這個工作環境的礦工,產生了更實際的認識。更對於在黑暗隧道工作後,需要長時間清洗的經驗,產生了強烈的悸動。
試圖將探索期間的感想運用在藝術創作之中。藝術家將大量的白米貼黏在身上,與手中抓住的煤塵形成了強烈反差。印襯出煤礦工人的艱苦工作基本食糧之間,顏色迥異卻息息相關的連結。透過作品,指涉出對於社會底層的關心,以及對於社會中各種不平現象的控訴。
烏特得.阿齊瑪納 Uthit Atmana 與 格拉西亞.卡威望 Gridthiya Gaweewong,《清邁社會裝置 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泰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烏特得.阿齊瑪納  格拉西亞.卡威望以動態與靜態的影像,紀錄了在清邁舉辦了四次的藝術節。在期望藝術成為社會的一部分的同時,也對於將多數藝文資源集中在首都曼谷的政府當局提出抗議。無論是在街道、廟宇甚至墓地,此作中各種的行為藝術強調的是「當代藝術不該侷限於美學物件的生產,也該成為直接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
這一系列藝術行為發生時,泰國藝術界幾乎處於一個與西方藝術史沒有連結的大環境之中。也讓此作中的美學物件反向而行,在公共空間中的藝術行為「過後」才產生。細觀此作中各式各樣的圖像,雖然內容和題材難以分類,卻一併指向著藝術家們對於藝術及社會改革的堅持及想望。

高雄市立美術館森美術館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李玉玲
REACTIONS
喜愛

9

好美

5

1

6

厲害

6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特展

展品首度亮相!公私部門合力推動高美館《太陽雨》特展

2019-05-01|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