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知道,臺灣的臉是甚麼模樣─專訪林曼麗談「ARTWAVE」的橫向鏈結與垂直整合
2019-12-31|撰文者:國藝會董事長 林曼麗 口述 /陳晞 編輯整理
晞:與國際文化藝術團隊或機構合作時,臺灣藝術家的選擇機制是甚麼?
林:這個部分是很重要的關鍵,同時也是很微妙的地方,每個案例都不太一樣。在計畫的初期階段,國藝會都會跟這些相關組織進行對談、對話。這些組織一定有他的主事者或策展人,當各自方向跟策略都不一樣的情況下,就是要彼此尊重。
比如日惹雙年展的時候,ARTWAVE邀請阿莉亞.斯瓦斯帝嘉擔任台灣館的策展人,同時邀請她來臺灣進行策展的調研。那段時間內,她就在臺灣對臺灣藝術家做更深入地理解。這個案例的設定,比較是以曾受國藝會支持補助的年輕藝術家為一個範圍,同時也照顧到她的策展概念,兩邊結合之後,她就利用這段時間去跟這些藝術家對談、去理解他們,最後才決定她想要邀請的藝術家,並與我們做最後討論。
另一個例子是,下一屆雅加達雙年展的策展團隊、同時也是2022卡塞爾文件展的策展團隊Ruangrupa,也是因為在邀請他們於CIT19擔任講者時,主動表示希望提早拜訪,藉此對臺灣的藝術家有更多的理解,所以ARTWAVE便主動協助他們在參加論壇前於臺灣進行的田野調查,同時也促成了國藝會與2020雅加達雙年展的合作,在這樣合作裡,我們會盡我們所能協助提供最豐富的藝術家名單與作品,但也會高度尊重策展人的方向與主題。
「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國際論壇第一天,現場超過三百名觀眾參與。圖/國藝會提供
ARTWAVE明年所規劃參與的TPAM活動,則又是另一種方式,其中我們主要邀請到編舞家梅田宏明來主持我們參與TPAM的表演,梅田宏明本身是跨領域的創作者,跟傳統的舞蹈家不太一樣,他希望能發掘台灣年輕、多元,且具個體獨特性的舞蹈工作者,與他一起實驗新型態的編舞系統,於是ARTWAVE就以公開徵求的形式來選出與梅田宏明合作的創作者,他們合作共創的成果也會成為國藝會在2020 TPAM Fringe演出的主要內容。所以ARTWAVE在做國際交流時,每個案例會觸及不同的面向,進而產生很多不同的影響、不同的鏈結。
國藝會邀請編舞家梅田宏明擔任2020年國藝會在TPAM Fringe活動的策展人,圖為2019年11月,梅田宏明來台灣徵選TPAM節目舞者時,受ARTWAVE平台邀請舉辦藝術家座談。圖/國藝會提供
晞:到現在包括僑委會、文化部、或是美術館機構都有自己的國際交流團隊,您也曾任北美館館長及故宮院長等重要美術機構的職位。相較之下,ARTWAVE跟這些機構的國際交流相比,優勢是甚麼?而ARTWAVE是否又有跟外交單位有行政上的合作?
林:我想各個組織、機構、美術館,也都一定會有國際交流,只是以國藝會的角色來說,制高點更好一點。臺灣在進行國際交流的時候,有時會受到政治上的阻礙跟限制。國藝會的角色就不那麼地官方,這是ARTWAVE的第一個優勢。因為是國家的財團法人基金會,地位相較之下也比較超然。國藝會又是長期對臺灣藝文生態最了解的組織,網絡也很耕耘地非常久,現在是充分利用時機。國藝會今年跟北美館合辦CIT19亞洲策展論壇,之後也可能可以和其他美術館合辦,甚至也跟其他的民間組織合辦,也都不無可能。
另外在駐外單位的部分更無庸置疑,國際交流一定與臺灣的駐外單位有關。在我自己於美術館、博物館的服務經驗當中,國際上都會需要駐外單位一起來幫忙。長久以來,我們的駐外單位其實早期沒有那麼擅長、或是著力於文化藝術的領域,但這幾年我認為整個型態也慢慢在改變當中。
國藝會在國外去做任何事情時,事先一定知會外交部與駐外單位,讓他們知道我們的規劃,他們通常也都會樂意全力支持與配合,這兩年我們在印度、澳洲、越南進行交流活動時,我們的駐外單位都在過程中全程協助,同時他們也得到很大的回報。藝術文化的交流畢竟是專業知識,有時候駐外單位要去做這種藝文交流是有點辛苦的,可是如果是國藝會這樣的專業單位出去,才有辦法跟對方的藝文單位建立這種緊密的關係,同時也可以讓臺灣的外交單位分享這些合作。
2019年11月於印度德里舉辦之第二屆「亞洲策展論壇」,國藝會與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共同舉辦社交活動,讓國際策展人更認識台灣藝術文化的軟實力。圖/國藝會提供
晞:ARTWAVE在協助引導的文化藝術外交,它的意義跟價值如何對應到臺灣當前的環境與時代?
林:我一直認為文化藝術應該是臺灣的強項,特別是在國際現實或是政治外交上受到很大的衝擊或是各式各樣的限制。在這種不穩定的狀況下,臺灣是在一個很艱苦的狀況之下找尋生存空間。也因為文化藝術是臺灣的強項,我們可以更積極地去推動這個區塊。
另一方面,文化就像一個人的臉。在國際上要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文化是最好的方法。每個國家都有它自己的特色跟獨特性,因為臺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我們在這個部分也已經累積非常多很好的基礎和成果。臺灣的文化藝術其實沒有輸給任何一個國家。所以我們應該要善於利用這個強項,讓世界知道臺灣這個國家的臉是甚麼樣子,這其實是文化藝術可以扮演的角色。
2019年國藝會在「TPAM 表演藝術會in橫濱」舉辦台灣茶會,現場超過上百人參加活動,許多來自國際的專業人士希望對台灣當代藝術有更多的了解。圖/國藝會提供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國藝會聯手北藝中心推出「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學院」,國際策展人雲集臺北
2024-08-26|撰文者:國藝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63
以人本思考定義劇場的未來一步: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雲門基金會專訪
2024-10-06|撰文者:李竺恩6820
區塊鏈為引,在Web 3留下觀展足跡!藝術展演的「在場證明」背後還有哪些影響力?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Volume DAO專訪
2024-10-06|撰文者:張家馨5772
拉黑子·達立夫、張致中、邱杰森與莫珊嵐參展「2021日惹雙年展臺灣館」 ARTWAVE、高美館與台亞基金會聯手打造藝術外交新航線
2021-10-0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828
臺灣藝術家前進亞洲最大規模表演藝術平台 2021 TPAM 「表演藝術會in橫濱」!
2021-02-05|撰文者:國藝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46
「藝術家工作室百年回首1920-2020」倫敦白教堂美術館春季特展 展出李元佳與謝德慶工作室創作與檔案
2022-03-03|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152